1. 首页 > 小常识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是舞龙灯:是元宵节庆典的重要民俗之一,是因为中华民族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吃元宵:因为元宵作为传统食品,有团圆美满之意;3、观灯:因为灯在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4、也有猜灯谜、走百病、迎紫姑等习俗的。

  那么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以及元宵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英语,元宵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元宵节有什么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中秋节的习俗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是舞龙灯:是元宵节庆典的重要民俗之一,是因为中华民族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吃元宵:因为元宵作为传统食品,有团圆美满之意;3、观灯:因为灯在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4、也有猜灯谜、走百病、迎紫姑等习俗的。

  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那么元宵节作为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有哪些习俗呢?

  首先舞龙灯是元宵节庆典的重要民俗之一,是因为中华民族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其次是吃元宵,因为元宵作为传统食品,有团圆美满之意;然后是观灯,因为灯在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当然也有猜灯谜、走百病、迎紫姑等习俗。

  在莆田,元宵节盛况赛过春节。

  近一个月时间里,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闹元宵,活动丰富;在福州,甚至还有摆设鳌山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祭祀神明、祖先、吃元宵、走桥摸钉、送孩儿灯、闹社火、赏花灯等。

  1、 祭祀神明、祖先:

  正元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在汉武帝时,正月十五上元节需祭祀太一神,《资治通鉴》中有记载: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

  民间还认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正月十五需要燃灯供奉天官祈盼福运。

  另外按照民俗,初一、十五都是祭拜的日子,需要焚香摆供祭奠祖先,例如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焚香磕头,祈福保佑,然后阖家团聚,共享天伦。

  2、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民间的重要习俗,元宵最早称为浮元子,在古时,元意指开年的第一个月,而且元与圆谐音,即为团团圆圆,因此吃元宵便是将好兆头吃进肚子里。

  北方人喜欢吃炸元宵,南方人喜欢吃煮汤圆,无论元宵还是汤圆,都饱含了一家人团圆美满、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

  元宵佳节,良辰美景,一碗香甜软糯的元宵是必不可少的。

  3、走桥摸钉:

  在古代,元宵节这天朝廷会解除宵禁时间。

  平时碍于礼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也可出门观灯游玩。

  此时闺中女子们个个打扮得美艳动人,头戴珠翠、身披彩衣,三五成群手提花灯,迈着婀娜多姿的步伐,漫步于河桥之上,这也就创造了偶遇意中人的机会。

  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节,遇到了命中注定的薛绍,可见元宵节就是古时的情人节。

  对于未出阁的女子在这天会走桥偶遇意中人,而已婚配的女子也会出门走桥。

  她们的目的不是求偶而是求子,走桥时还讲究要摸钉,钉通丁,相传摸到钉便能生男孩,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4、送孩儿灯:

  元宵节不仅要赏灯还要送灯,因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在古时常被用作求子添丁。

  送孩儿灯是一项特殊的民俗活动,即在元宵节前,娘家人会将五彩缤纷的大官灯送于新出嫁的女儿,一些亲朋好友也会将花灯送给还未生育的新婚之家,以表示吉星高照、早日诞下麟子的美好寓意。

  如果是有孕在身,娘家人还要送一对小灯笼,以祝愿儿女双全、孕期平安,并且每对灯都要配好蜡烛,讲究送双不送单。

  5、闹社火:

  社火来源于农耕时代,这里社即为土地神,而火则代表火神,起初是用来祭祀农神的一种仪式。

  古时劳动人民会在正月十五这天,聚集在火堆旁,一起祭拜神明,用唱歌跳舞的形式来祈福,目的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6、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在唐宋时期十分盛行,花灯是用颜色鲜艳的纸制作而成,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夜夜笙歌,花灯的品种也是数不胜数,龙灯、纱灯、宫灯、走马灯等等,种类繁多,盛大的观灯仪式也是国家富强的代表,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有祈祷平安的意思,直到现在正月十五赏花灯的习俗仍被广泛流传。

  7、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9、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10、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11、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12、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

  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13、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

  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14、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与元宵节相关的诗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等。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的三个禁忌:

  1、忌沮丧哭闹、说脏话:

  在民间认为,元宵节这天是天官大帝的生日,是一个欢闹值得庆祝的日子。

  因此在正月十五这天尽量不要跟夫妻或家人之间发生矛盾、争吵,避免打骂孩子使孩子哭闹等行为。

  这天忌说脏话、骂人,祸从口出,一年的初始因不经意的错话引来灾祸,那这一年的运势都不会好。

  大家当天要和睦相处、彼此融洽,才不会沾染上霉气。

  2、忌丢失、借钱给他人:

  元宵节这天不少人都会选择和家人出门赏灯会游玩,出门时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以免丢失或被他人窃取。

  在老人眼中,元宵节当日财物丢失是不吉利的征兆,表示照看不好自己的钱包,那这一年的财运也就随之丢掉了。

  另外,尽量避免亲戚朋友在这天借钱,正月里借钱会将财运都借走,也会影响自己的运势。

  3、忌去晦气比较重的地方:

  元宵节是个喜庆的日子,这一天街上、家里都是大红灯笼,喜庆洋洋一片吉祥,相对应的一些地方会显得更加的冷清,传统民俗中这天忌讳去一些晦气重的地方,如一些无人的地方、荒山等地方,尤其是身子薄弱的人,更是要注意。

  元宵节相关传说:

  传说一: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二: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

  每到腊尽春来的时节,她便更加思念家人,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城里人人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思索后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姑娘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