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小常识

日喻说原文及翻译朗诵

  日喻说原文及翻译朗诵?《日喻说》原文: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的。关于日喻说原文及翻译朗诵以及日喻说原文及翻译朗诵,日喻说原文及翻译PPT,日喻说的翻译,日喻说文言文翻译与注释,日喻说注释等问题,子健常识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日喻说原文及翻译朗诵

日喻说原文及翻译朗诵

  《日喻说》原文: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以为日也。

   《日喻说》翻译:(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日喻说文言文及翻译

   《日喻说》的主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

  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

  下面是我为你准备的日喻说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日喻说原文

   苏轼

   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参考译文:

   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

  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了声音。

  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

  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

  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

  有一天,瞎子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又把它当作是太阳了。

  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但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是因为瞎子从未曾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的缘故。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普通人尚未明白这个道理,这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差别。

  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用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来说明太阳的.比喻的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这样,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是(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而)自然得到的而不能强求的。

  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

  不是强求道而是使道自己自然到来,这就是致的意思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

  他们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五就能潜入水里了。

  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如果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请教怎样潜水的方法,按照他们说的方法到河里试着游泳,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于强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过去国家以讲究声律的诗赋考试择取人才,所以士人所学繁杂而不是立志学习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知道要追求儒道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

  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应试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创作背景

   《日喻》是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作。

  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日喻》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善于用形象比喻来逐层推进,引出观点,因之成文。

   名家点评

   王文濡所评:文以道与学并重,而譬喻入妙,如白香山诗,能令老妪都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作品鉴赏

   苏轼之文长于说理,往往昭晰无疑(《艺概·文概》),长篇论说文是这样,短小精悍的杂说也莫不如此。

  而且杂说较之正式的议论文更灵活,笔调更从容,能道意所欲言(《答王庠书》),充满了诗一样的情趣和哲理,愈加耐人寻味咀嚼。

  本文就是其杂说中的代表作。

   文章一开头就叙述故事,这种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都不明确(即使虚拟的也没有),其结构是抽象的,是作为论据的寓言。

  因其描写生动,故而显得具体实在,说服力极强。

  可以得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如果撇开感性经验而单靠间接经验,就像瞎子那样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那么势必会转而相之,混淆这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臆测,杜撰,闹出闻钟以为日扪烛以为日的笑话,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作者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求达也无以异于眇。

  如果单凭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作者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又讲了另一个寓言故事。

  作者发现南方多没人,而北方则少有,原因就在于南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因为日与水居,故能渐识水性,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水之道者。

  懂得水性(水之道)方才能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可见求道单凭勇气是不行的,还得经过长期的实践。

  如果想一蹴而就,不学而务求道,走捷径,投机取巧,那就只能像北方学没者那样,没有不被溺死的。

   作者运用寓言阐述道理时,夹叙夹议,深入浅出,寓言讲完,道理也就清楚了。

  而且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寓言说明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丝丝入扣,环环相接,可称之为螺旋式的比喻方式——即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趋深入和加强,这是苏轼的创新。

   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并交代为文的目的。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相反,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经术本来就是载道的,所以士知求道而不务学,他们不知道道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单靠读几本经书,应该杂学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经验,又要经过长期的摸索思考,以渐进于道。

  这里,作者是针对王安石以经术取士而发的。

  《御选唐宋文醇》卷三十八云:宋自王安石始以经术取士,一时求仕者皆改其妃青媲白,而谈道德仁义;及致之于用,则茫然失据,亦与妃青媲白无二焉,此苏轼《日喻》所以作也。

   总之,作者运轻灵之笔娓娓道来,仿佛与人对面而谈,亲切动人,语浅道明,毫无论说文的板滞之弊。

  且本文还继承了战国议论文的优点,以寓言作为论据,使行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