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小常识

二更天是几点?

  二更天是几点??是21时至23时的。关于二更天是几点?以及二更天是几点钟,二更天是几点钟代表生肖,古时二更天是几点,二更天是几点钟怎么读,二更天是几点三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二更天是几点?

二更天是几点?

  是21时至23时的。

  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对应现在的时间是:每两个小时是一个时辰。

  子时是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

  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一晚上只有五更,半夜三更,阎五让你三更死,决不活你到五更这都是民间说法。

  戌初一刻为一更,亥初三刻为二更,子时整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因此,一更是现在的19:00~21:00,二更是指21:00~23:00,三更指23:00至次日凌晨1:00,四更指1:00-3:00,五更指3:00-5:00。

十二时辰 (汉语词语)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

  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

  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

  (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

  《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现今零时(24时),为一日之始。

二更天是几点

  二更天指的是晚上9点到11点,也是指北京时间21时到23时。

  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分为八刻,未刻是一个时辰的最后一刻。

  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子时,23-1点(夜半三更);四更,丑时,1-3点;五更,寅,3-5点(五更鸡叫);七更,辰时,7-9点。

  而我们所说的12个时辰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的:

  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狗开始守门口。

  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

  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

  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

  "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

  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