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的作者是谁
池上的作者是谁?是白居易的。关于池上的作者是谁以及池上的作者是谁 是哪代诗人,小池的作者是谁,雨后池上的作者是谁,小儿垂钓的作者是谁,塞下曲的作者是谁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池上的作者是谁
是白居易的。
《池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原诗如下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写于他就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时。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白居易游览到一个池边的所见之景,通过对池中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情景,抒发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全诗语言平易通俗,通篇大白话,却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小孩天真可爱的一面,让人赞不绝口。
诗的前两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白居易从小孩撑船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采莲图。
只见一个小孩子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向着开满莲花的池中划去,最后采摘回白莲花来玩。
首句中两个小字,前后呼应,突出了孩子的年龄以及可爱的场景。
小孩子本就应该撑着小船,画面感十足。
而次句中的偷字,不仅记述了这位小主人公在没有经过大人同意的情况下,就去池中采白莲的事实。
最主要的是将他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形象细腻的刻画了出来。
然后再看这首诗的后两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即这个小孩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自己的踪迹,只见那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当小孩兴高采烈地采到白莲花后,他似乎早已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溜进去的。
所以在回来的时候,才会没想到或者是不懂得去隐蔽自己的踪迹,才会如此大摇大摆的回来。
其实,按照自己的经历来看,身为小孩子,偷偷的做什么事的时候,根本就顾不上隐藏什么,一时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即使最后往往会被家人发现,打骂一通。
所以白居易的这首诗,他以通俗的风格将这位小孩的形象描绘地非常可爱、可亲,极具有艺术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回忆。
白居易作为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我们都很了解,写的是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
而白居易的这首小诗《池上》,却平易通俗,整首诗如同大白话,极富有韵味。
将天真活泼的小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池上》的作者是谁?全诗内容是什么?
《池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原诗如下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扩展资料
赏析
池上》是白居易的一首小诗,被选入苏教版小语教材四年级下册。
全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小娃天真、活泼、可爱、顽皮的形象。
前两句叙述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小娃偷采白莲回,后两句则是具体写小娃偷采白莲回的情态。
初读此诗,会有这样的感受:诗的语言直白,内容简单,一看就懂。
叶圣陶说:读诗要自己去读,去想,用自己的心思揣摩得来,比从旁人那里听来的深切的多,也受用的多。
我们如果循着诗句反复揣摩,会发现看似内容简单、语言直白的诗句,用字是非常巧妙的。
诗的用字巧妙,还表现在全诗紧紧围绕小娃进行。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其要,乃一篇之警策。
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
小娃二字,恰是总领全篇的警策之语。
正是因为诗中的主人公是小娃,是一个懵懂无知、天真无邪的孩童,他才会撑着小艇来到池上偷采白莲;偷采白莲回时,才会不解藏踪迹,毫不掩饰自己偷采白莲的行为。
那浮萍一道开,是小娃偷采白莲回之后,出现的特有情景。
浮萍中一道长长的痕迹,优雅自然,给读者无限的遐想,衬托了小娃偷采白莲时的快乐心情,再现了小娃偷采白莲中的无限乐趣。
全诗意境悠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读罢此诗,小娃活泼、可爱、顽皮的形象,长久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一首看似内容简单、语言平直的小诗,因为用字的巧妙,而情趣盎然,读后令人忍俊不禁,浮想联翩。
我们不禁感叹,白居易不愧为晚唐诗歌的代表诗人。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