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小常识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什么意思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什么意思?农业转移人口称谓的产生和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会议明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的。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什么意思以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什么意思,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什么意思,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包括几个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有哪些来源等问题,子健常识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什么意思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什么意思

  农业转移人口称谓的产生和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会议明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已经成为我国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核心任务。

  要充分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必须首先全面认识农业转移人口这个群体。

  从文字所包含的内容看,在农业转移人口中,农业是指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第一产业,与人口搭配反映出这一群体的身份,即为我国户籍划分中的农业人口;转移体现了该群体所在地域的转换,即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且既有就地转移,也有异地转移;而转移人口既包含想要从农村迁移至城镇就业居住的农业人口,也包含在农村和城镇之间来回流动的农业人口。

  市民化是有的城市则规定在该市工作生活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可直接转为城市市民。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什么意思

  改革开放后,生活在农村的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长期从事城市非农产业的社会现象。

  他们在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融入城市,成为推动城市经济、文化、市政建设的动力之一。

  近年有的城市则规定在该市工作生活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可直接转为城市市民。

  基本原则

  1、创新机制、扩大覆盖。

  创新公共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使其逐步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2、精准施策、促进均衡。

  强化经济发达地区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综合考虑户籍人口、持有居住证人口和常住人口等因素,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财力不因政策调整而减少,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强化激励、推动落户。

  建立中央和省级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积极性,有序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4、维护权益、消除顾虑。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自主定居权利,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享有的既有权益,消除农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

  为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合法权益的流转创造条件,实现其权益的保值增值。

  扩展资料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

  具体而言,政府要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

  企业要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

  农民工要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并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提升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各级政府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划分,承担相应的财政支出责任,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政府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民市民化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