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轮回是多少年
一世轮回是多少年?是60年的。关于一世轮回是多少年以及一世轮回是多久,一个轮回是几世,一个轮回是多少年,多少万年是一个轮回,多少年一个轮回转世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一世轮回是多少年
是60年的。
一世轮回是60年,60年是根据天干地支来的,天干10位,地支12位,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0,每一个天干配一个地支是一年,所有的天干配完所有的地支是60年。
轮回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术语,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生死死,在死亡后,灵魂又轮回重新投胎成为另一个人,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
轮回来源
释迦牟尼佛把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加以发展而形成佛教的轮回思想。
婆罗门教中的轮回是说自我轮回于天、祖、兽三道中,如人从一间房子走进另一间房子。
以佛教而论,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对世间无常的真相无所了知、或因为对生命的实相不明了的无明,而产生种种导致不断生死的烦恼未能断尽,便辗转生死于三界五趣之中,或称在六道中如车轮一样地旋转,即六道轮回,至少要修成阿罗汉,乃至成佛,否则无有脱出之期。
由于佛教的修行内涵三乘菩提中,共通的法即是解脱道的智慧与修证道理来看,一世又一世不断出生以及老死的有情众生,一旦死去的有情身心,便已坏灭而不复存在于世间,一定有一个能够串连三世轮回的生生灭灭的不灭的真实的法。
所以在佛教的轮回观中,并不涉及灵魂之说,因为佛教认为一般人所谓的灵魂仍然是有情的五蕴身,仍是会有寿命期限的、终究会坏灭死去的,是无常的。
年月日,是指一种计时单位,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年月日的计算方法
历法是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法"。
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个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
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同"日"之间的关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不能通约。
所以,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
由于这两个原因,历法一般地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
侧重协调朔望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
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间题。
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
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
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
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佛教里说的轮回是多少年一次?
佛教里说的轮回是60一个轮回。
1、轮回的意思是轮转或是生命的循环。
只要我们不自主的被囚禁在生死的循环里,就是在轮回之中。
目前我们如同旅行者一般,被赋予宝贵人身。
这次生命结束时,我们的心念——更正确的说是心识能量的相续,将无可选择的被业风吹至另一个生命里面。
心识将居住在另一个轮回的身体之中,这个生命又会结束。
我们的心识将继续不自主的向前推进,这种过程会一再重复,直到我们找到逃脱的方法。
2、是什么把我们系缚在轮回之轮呢?是行为创造出来的业力以及发动行为的烦恼。
业和烦恼把我们系缚在不同的身体中轮回,就像绳子将犯人绑在柱子上一样。
不同的是,我们自己为业和烦恼的绳索打结,痛苦并非他人加诸于我们身上的。
3、只要继续在轮回中流转,将不断经验不满足与苦恼。
思索一下,目前这个身体,带给我们多少烦恼。
我们必须喂养它,给它衣服穿,费心照顾它,以维持健康。
我们必须在阳野或工厂里做工,赚钱养它,并建造房屋为它保暖。
经过一天辛苦的工作,身体十分疲劳,我们的心也因而感到沮丧。
然而,不管多么保护自己,身体还是会生病或受伤。
即使没有人愿意和这个带来不适的身体绑在一起,似乎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让我们脱离它而生存。
这种无法自由选择的情况,就是轮回的本质。
4、参禅极殊胜,但必须上根利智才易契入。
常说开悟之人须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问津的。
并且开悟的人,往往还未断除后有,例如禅宗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苏东坡仍未解决问题,直到明朝转世为袁中郎,也是喜禅的文学家。
袁以作《西方合论》的功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才真了生死。
所以永明大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跎。
就是指这类情况。
只是初步明禅,而无求生西方净土之愿,十人之中就有九个人,反而是多废时间的。
5、佛说得人身者如足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足上土与大地土相比真是大海里的一个水分子!人身是很难得的。
一失人身再复难!珍惜这难得的人身,潜心学佛,不研究这些无用的东西浪费生命,但求早日出离生死轮回,早生净土,与不退菩萨为侣,能亲聆弥陀说法,自度度人!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