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小常识

12个超级哲学思维知识

  12个超级哲学思维知识是在超级哲学思维当中存在着一定的知识,首先卢维斯定理通常情况下,就是人们非常的谦虚,但并不是把自己想的特别糟糕的。

  那么关于12个超级哲学思维知识以及12个超级哲学思维知识点,12个超级哲学思维知识框架,哲学五大思维能力,五大哲学思维,五大思维能力的哲学原理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12个超级哲学思维知识

12个超级哲学思维知识

  12个超级哲学思维知识是在超级哲学思维当中存在着一定的知识,首先卢维斯定理通常情况下,就是人们非常的谦虚,但并不是把自己想的特别糟糕。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其实从思维上来看,就是不要故弄玄虚,要合理的谦虚的。

12个超级哲学思维

  在超级哲学思维当中存在着一定的知识,首先卢维斯定理通常情况下,就是人们非常的谦虚,但并不是把自己想的特别糟糕。

  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其实从思维上来看,就是不要故弄玄虚,要合理的谦虚。

  其次美即好效应讲述的就是一个外表英俊的人,他们很容易被别人误认为他的其他方面也是不错的,比如说一个人的相貌,智力,天赋等等,人们总是会因为他的外貌而发生改变。

  说到隧道视野效应,其实最简单的就是我们要是身处隧道当中,看到的视野是有限的。

  这时候没有远见和洞察力的话,通常我们看到的永远就是那么一点点。

  所谓的马蝇效应,讲述的是林肯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简单来说,一匹马不管它有多懒,只要被马蝇所叮咬的话,那么它就会精神抖擞,并且跑得也特别的快。

  其次还有托利得定理以及定位效应,吉德林法则,磨合效应,刺猬理论,吉尔伯特法则,吉格勒定理以及蓝斯登原则等等。

12个关键词,带你走进哲学

  提起哲学,你会想到什么?第一印象是什么?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马克思。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意识,存在。

  

   高深莫测、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让人头疼,不知有什么用。

  

   相信大多数人对哲学的了解都不深,也很少会主动去认识哲学,总觉得哲学难以靠近,不是一般人能懂的。

  

   哲学有爱智慧的意思,哲学家就是探寻世界上真理的人。

  哲学一开始从观察世界入手,总结出世界运转的规律规律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哲学发展到现在,有了许多流派,有思维层面的,有认知论的,有逻辑思辨的,也有人生哲理的。

  

   有的哲学的确很难懂,给人感觉就是围绕一个概念进行反复讨论,而这个概念又很虚。

  也有的哲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能指导我们去更好地生活,去融入社会交际。

  

   学习哲学的好处,在于能提升我们的思考维度,让我们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如果你对哲学家的专著有恐惧心理,总是理解不了书中内容,那你可以选择一些入门类的讲解类哲学书,可以先培养兴趣,然后再去看相应的专著。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以小说形式来哲学史的书,跟着书中人物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你应该也能对哲学有初步的认识。

  

   如果你更注重哲学对个人生活的帮助,那白取春彦和冀剑制合著的《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就很适合你。

  

   日本学者也意识到许多人对哲学的认知是大学里的一部分人在做的很难的事,哲学成了象牙塔里一门学科,他认为学者们在自己专业领域深耕的同时,也有必要把哲学广泛、通俗易懂地传播出去。

  

   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冀剑制也认同白取春彦的观点,所以两人有了这一次合作。

  

   书名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是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有的翻译为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都是强调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反省。

  

   那我们该如何对人生进行检视呢?书中给出12个关键词,分别是认识自己、理性、幸福、怀疑、自我、认知、孤独、自由、道德、语言、爱、行动。

  

   与12个关键词相对应有12节,每三节组成一章,全书总共四章。

  前两章是冀剑制教授写的,后两章是白取春彦写的。

  每一节结束会有一个问与答,前两章是白取春彦问冀剑制答,后两章是冀剑制问白取春彦答。

  

   这就是全书的内容与结构安排。

  在本书的出版后记中,虽然说两位学者是共同创作一本书,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各自写作,加上两人问答而已。

  不知有没有达到预期的世界交流效果,当然,重点还是要对读者有益,他们的目标是创作一本对人生有用的哲学书。

  

   这本书可以说就是一本哲学通俗读物。

  但是这本书封底的上架建议是成功励志。

  哲学一通俗,就会变成励志。

  哲学原有逻辑思辨就会被减弱,就成了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和成就自己的思维模式。

  

   我不反对励志书。

  当人情绪低落,内心空虚时,看一下励志书,给自己一点鼓励,还是好的。

  但这类书有它的局限性,说来说去,都是那些话。

  只适合偶尔看看,没必要话太多心思去读。

  

   这是我看第一章的感受,就不太喜欢。

  书的内容就是提一个观点,后面就是作者的自由发挥了。

  可以说,哲学家只是一个引子而已。

  

   第一章标题是秘境探险寻找真理,所选三个哲学家分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应的关键词是认识自己、理性和幸福。

  这三位哲学家除了有师承关系外,所对应的关键词不知有什么关联,与秘境探险寻找真理更谈不上联系。

  

   这一部分对我没什么触动,就简单提一下主要内容。

  第一节讲认识自己,主要是讲无知之知,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接纳自己。

  

   第二节讲理性,提到柏拉图灵魂三分学说,也就是灵魂包括理性、欲性和血性。

  这还不是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前者理性与欲性是对立的,而血性则是会有所倾向的站边,血性理解为愤怒的力量更合适,后者则是三位一体,相对独立的,共同构成人格。

  

   第三节讲幸福,提到与幸福相关的讨论,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内容,如金钱对追求幸福的价值,快乐与喜悦的对比,宽容别人等。

  对幸福的讨论,当然也可以是哲学的内容,只是这些内容也谈不出什么新意了。

  

   第一章结束后,接下来的章节内容就又让我重新有了兴趣。

  这三章更具有系统性,分别是改变思维模式创造生存方式扭转看法,每一节的内容都能紧扣主题。

  而且这些内容也更具备逻辑思辨,有的地方阅读起来还有点难度。

  

   第二章的内容是改变思维模式,怀疑不仅是第一节的关键词,也可以是第二章的关键词。

  整一章都是在讲怀疑,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我们以一种怀疑的眼光重新认识世界,经过对世界的怀疑,来改变思维模式。

  

   在我们的一生中,为了追求真理,至少要有一次,把我们所相信的事情全部好好地怀疑一遍这是笛卡儿的主张。

  

   把相信的事情全部怀疑一遍,这就有点难度,而且也没必要。

  我们所相信的事情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观,全都怀疑一遍,那就要颠覆世界观,这就会让我们对世界产生一种信任危机和信任焦虑。

  

   笛卡儿的怀疑论与他的我思故我在的主张相关,一切都可以怀疑,而思考主体的存在不可以。

  这有点难懂,简单来说就是一切都可以怀疑,我在思考不可以怀疑。

  

   这种怀疑精神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信息出现,而这些信息有时候还会对立冲突,真真假假的事实反转,总让我们感慨三观尽毁。

  而当你有着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就不会那么容易被骗,被情绪化的文章牵着走。

  

   如何培养怀疑精神呢?冀剑制给出了一个简单易记的口诀,可以作为我们日常讯息过滤器。

  

   休谟的怀疑论比笛卡尔更深一步,他连自我也怀疑。

  休谟主张所有知识都源自感官经验,而自我是无法经由感官来认知的,它只是一个观念性的存在。

  

   冀剑制教授结合佛法中的我执来谈怀疑自我,就容易理解了。

  我执就是我的思想、情感和认知的固化。

  我们囿于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无法突破一些障碍与困难才会有许多烦恼。

  如将一些不好的回忆一直淤积在心里,或者一些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放在心上,不断自责。

  

   放下自我,达到无我的状态,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

  

   康德的怀疑论则是认识到了人的界限,他认为我们实际上不是在认识真实世界,而是把真实世界的各种讯息,套用在我们用来认识世界的模子上,然后以此来理解世界。

  

   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所以我们认识到的世界都不一样。

  

   意识到这一点,那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去找出相对应的思维模式来,才能找出最合理、最适当的智慧。

  

   第三章的关键词是自由。

  我们渴望自由,但我们常常不能自由。

  约束我们自由的因素有很多,不同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叔本华认为是意志驱动世界的变化,这个意志既指存在于自然中所有的力量,也包括人的本能欲望。

  要想摆脱意志的掌控,我们就要正视我们的本能欲望,进而不被本能欲望所驱动。

  当你能冷静地看待世界,那就从意志中解放出来。

  

   穆勒认为我们的自由受到多数人专制的约束,特别是宗教的伦理观与人生观。

  基督教道德观只强调服从的义务,结果也只是在告诉大家要服从既有的权威与权力。

  

   基督教道德观给人太多的束缚了,个人成为宗教权威的奴隶,而不是独立个体。

  个人无法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选择与做主,这是不对的。

  

   穆勒主张多元化的伦理观,让每个人去发挥自己的特性。

  

   到了尼采谈自由,他也针对基督教的伦理观来谈,写了一本《反基督》批评基督教。

  在《反基督》中提到每个人需由自己去发掘善,以及属于个人的伦理道德观,这是为了打破基督教伦理道德的束缚而提出。

  

   当然,每个人都有个人的伦理道德观不太实际。

  尼采强调的与穆勒是相似的,都是要个人脱离一切束缚,然后发挥个人特性。

  但是,伦理道德本来就是在群体中才会存在的,就是要对群体进行约束,以达到群体和谐共处。

  只能说在尊重个人特性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伦理道德吧。

  

   要不然,就向叔本华学习与孤独相处,远离世界上的喧嚣。

  

   第四章就没有共同的主题。

  其中索绪尔关于语言与世界的理论,是我们很少见过的,也是比较难懂的,值得我们去细细琢磨。

  

   我们所理解的语言就是我们用于交流、沟通和表达的符号。

  之所以可以进行交流、沟通和表达,因为语言与万事万物对应上。

  

   语言有两种特性,一是所指,简单理解就是某个具体的字词或符号,一是能指,就是字词或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不同的民族所用的语言有所不同,同样的能指可能对应不同的所指。

  

   我们认识世界,用语言表示事物,进行分类,然后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

  而我们所交流与表达的世界,它是对我们来说有意义的符号的集合体。

  

   看这本书,在白取春彦和冀剑制两位学者的通俗易懂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12个哲学家的代表观点,也认识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意识到了一些思维模式。

  如果对某个思维模式感兴趣,可以进一步找相关著作进行学习。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