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的。
那么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以及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1、踏青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2、放风筝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3、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习俗有11种,具体如下:
1、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作为祭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本属祭祖节,在后世发展演变中才被冠以鬼节之名,古时人们祭祖是为了表达孝道、感恩追始,并不将祭祀自己祖先的节日以鬼节称之。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2、踏青: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
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4、游乐: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5、牵钩: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
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
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6、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7、荡秋千:秋千最早叫"千秋",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树桠枝为架,拴上彩带,后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如今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8、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9、蹴鞠: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
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10、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0] 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
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
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11、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扩展资料:
清明节的相关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日》 左河水
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
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纸烛祭先陵。
《 清明》 左河水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
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节习俗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