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意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意思?是这世间没有能够让我们长出智慧的那种菩提树,也没有能够照出我们自身佛性的那种明镜,这世上什么都是空的,即使我们通过修行获得的智慧,通过修行激发出来的佛性光芒,也都是没有的,世间什么都没有,哪里还能够有尘埃呢!的。关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意思以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意思是什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含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什么意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含义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意思
是这世间没有能够让我们长出智慧的那种菩提树,也没有能够照出我们自身佛性的那种明镜,这世上什么都是空的,即使我们通过修行获得的智慧,通过修行激发出来的佛性光芒,也都是没有的,世间什么都没有,哪里还能够有尘埃呢!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于《坛经》,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无数迷茫的人点亮了一条明路。
出处背景
话说,禅宗第五祖弘忍年纪已大,想传衣钵给大弟子神秀,便让他作偈(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以此考查他对教义的禅悟。
神秀想了半天,才结巴地叨叨出这么一段话:“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听了,眉头紧锁,总觉得差点意思,没有满意。
后来,一个大字不认、只会挑水劈柴的名为慧能(又称“惠能)的小僧,脱口而出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显然,后者这偈要比前者听起来要顺畅许多,且见解也高明许多。
五祖弘忍听了,高兴不已。
心想,一个大字不认的人,竟然能够有如此这番大彻的“顿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人才。
于是,便将衣钵传给了慧能。
菩提本无树意思
菩提是智慧的意思,是佛、缘觉、声闻三种智慧,也可以称为三种菩提,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菩提本无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能够生长智慧这种果实的树是没有的,这个智慧不是人的智商,聪明程度的意思,而是看透世间一切事物真相本质的那种智慧,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一块冰时,如果我们不懂得水在低温下能够结冰这个道理,我们就不可能知道冰的本体是水,这个道理就是智慧的原因,无论一个人多聪明,如果不明白水能结冰的道理,就永远不知道水能结冰的这个真相,这就是智慧的意思,佛家修的就是这种智慧,看透所有事情的本来真相。
明镜亦非台意思
明镜的意思就是能够照见自己那颗心的镜子,被称为明镜,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时时刻刻照见自己这颗心的镜子是没有的。
所谓照见自己这颗心,就是能够看见自己这颗心,用镜子照见心,是说心在镜子里不会沾染任何杂质,镜子里什么都没有,没有心,更没有杂质,但是镜子却能把万物都摄入镜子里面的世界,我们能看到镜子里的东西,但镜子里的东西却不存在,一切都是空的,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那颗心,也是空的,这就是缘起性空的意思,所有一切相,在因缘和合情况下,都会显现出来。
也就是禅宗的寻心,所谓寻心,就是找出一颗明心,明心就是佛性,一种光,修行中顿悟的时候,看见的佛光,就是想要寻找的那颗明心。
本来无一物意思
意思是说菩提树和明镜台这两样东西,本来就不存在。
无论是智慧,还是生长智慧的这种树,无论是想要寻找的那颗心,也就是佛性,还是能够照出那颗心的明镜,都是不存在的,世间所有一切都是空空没有。
何处惹尘埃意思
意思是一切都是空空没有的,连佛性也都是空的,没有的,哪里还有什么尘埃。
这四句话,我们重新捋顺解释一下:这世间没有能够让我们长出智慧的那种菩提树,也没有能够照出我们自身佛性的那种明镜,这世上什么都是空的,即使我们通过修行获得的智慧,通过修行激发出来的佛性光芒,也都是没有的,世间什么都没有,哪里还能够有尘埃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到底什么意思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
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
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
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
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原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扩展资料
出处
1、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
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
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
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
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
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
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
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作者介绍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
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
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
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
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
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
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
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
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
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
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
六祖圆寂于公元713 年夏天,当时正值南方炎热潮湿天气,他的肉身未经任何防腐处理,一直保留至今,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腐烂。
抗日时期日本军人进驻到南华寺,不相信他的神奇,将六祖的尸身从后面剖开一处,发现五脏六腑都完好无损,才相信佛法无边,将身体重新安好,顶礼而退。
现在六祖肉身完好的放在广东韶关南华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