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小常识

天鹅湖的作者是谁

  天鹅湖的作者是谁?是柴可夫斯基的。关于天鹅湖的作者是谁以及舞剧天鹅湖的作者是谁,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作者是谁,天鹅湖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国人,天鹅湖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天鹅湖的作者是谁,乐曲情绪怎样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天鹅湖的作者是谁

天鹅湖的作者是谁

  是柴可夫斯基的。

  一部芭蕾舞剧有如此强大的魅力与生命力。

  这出古典芭蕾舞台剧经典中的经典,历经时代淬炼,在观众心中留下无可取代的地位,其艺术价值非凡。

柴可夫斯基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伟大的音乐家,1840年5月7日出生在乌拉尔的伏特金斯,父亲是矿业工程师,十岁入法律学校。

  1859~1862年在司法部任职,同时勤奋学习音乐,尝试作曲,并成为新成立的彼得堡音乐学校的首届音乐学生。

  1862年辞去官职,投身音乐事业。

  1866年应鲁宾斯坦之邀到刚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达十一年之久。

  这时,开始了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他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舞剧《天鹅湖》即在此间诞生。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涉及题材范围极广,其中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在这些交响曲中以《第六交响曲》(《悲怆》,1893)最为著名。

  这部悲剧性的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交响曲中最反映创作个性及特点的作品。

  它以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及悲剧性的构思作为基调,在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中,以悲剧性的结局预示出作者内心世界与现实的矛盾。

  柴可夫斯基曾感叹道:“我生来仿佛是专门为了永远同恶运进行斗争的。

  永远寻求理想,追求真理,而又永远达不到目的。

  如果不是死神突然夺取了他的生命,也许他还会从幻灭中惊醒,继续他那“惋惜过去、希望未来、永不满足现在的生活与创作。

  他继承了俄国音乐传统,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

  他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结合起来,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韵味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

  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

  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

  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

  他本人是总结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

《天鹅湖》

  第一点是优美的旋律之王。

  《天鹅湖》音乐由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1876年写成。

  他采用交响乐写作手法,构建了一个宏大的音乐场景,许多乐曲成为传世经典。

  在这部芭蕾舞曲中,有如泣如诉的管乐呜咽,表达奥杰塔公主纯洁的内心世界;也有华丽明朗的舞曲,表现齐格费里德王子的阳光和活力。

  第二点是纯美无比的童话。

  《天鹅湖》故事取材于民间故事,即恶魔把美丽的少女变作天鹅,但爱情和正义的力量最终战胜邪恶。

  最初《天鹅湖》拥有两个不同的结局,通常是混合上演:第一个版本里王子被幻象所惑,最后与奥杰塔公主双双逝去;但在著名的圣彼得堡版本里,尽管结尾音乐悲戚,却是个爱情战胜邪恶的大团圆结局。

  第三点是32个“挥鞭转的震撼。

  《天鹅湖》第三幕著名的黑天鹅奥吉莉娅独舞变奏中,黑天鹅要一口气做32个被称作“挥鞭转的单足立地旋转。

  这一绝技由意大利芭蕾演员皮瑞娜·莱格纳尼于1892年独创,在圣彼得堡版演出中出现。

  舞者以细腻的感觉、轻盈的舞姿、坚韧的耐力和完美的技巧,诠释了白天鹅和黑天鹅完全不同的心灵世界,这一绝技至今保留在《天鹅湖》中,成为衡量芭蕾演员和舞团实力的试金石。

天鹅湖的作者是谁?

  芭蕾舞天鹅湖作者: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语: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作品有民族乐派特征,但仍以浪漫风格为基准。

  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

  二十二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

  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对旋律性的重视;他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可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扩展资料:

  1893年,在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后,柴可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的家中。

  有些音乐学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认为,柴可夫斯基对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

  第一主题之后紧接着快速的弦乐变化旋律以及强而有力的和声,随后出现的长号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没有关连,此种突兀插入的乐段(non sequitur),一般认为是俄罗斯东正教死者弥撒典型的曲式。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常被流行音乐和电影引用,例如《交响人生》中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仍然可以听出浓厚的俄国风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