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的元勋介绍,两弹一星元勋介绍词
两弹一星的元勋介绍,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他们分别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邓稼先、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吴自良、杨嘉墀、陈芳允、陈能宽、周光召、姚桐斌、赵九章、郭永怀、钱骥、钱三强、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彭桓武、程开甲等的。
关于两弹一星元勋介绍词,两弹一星元勋介绍作文,两弹一星元勋介绍图,两弹一星元勋介绍作文300,两弹一星元勋介绍开场白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两弹一星的元勋介绍
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他们分别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邓稼先、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吴自良、杨嘉墀、陈芳允、陈能宽、周光召、姚桐斌、赵九章、郭永怀、钱骥、钱三强、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彭桓武、程开甲等。
两弹一星的元勋资料
于敏(1926.08.16—)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
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王希季(1921—)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
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
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孙家栋(1929—)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201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周光召(1929.05.15—)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
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
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
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朱光亚(1924.12.25—2011.02.26)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
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
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
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杨嘉墀(1919.07—2006.06.11)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
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
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陈能宽(1923—2016.05.27)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
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苏省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
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
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钱骥(1917.12.27—1983.08.28)江苏金坛人。
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
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
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程开甲(1918.08.03—2018.11.17)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两弹一星的影响力
1、两弹一星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体系的基石。
为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装备保障,促进了我国战略威慑体系的形成。
使中国的战略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明显加大,国际地位显著改观。
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形成、与美国、苏联等大国关系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进展得以实现。
2、两弹一星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向科技创新型国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弹一星有哪些元勋?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王淦昌、赵九章、郭永怀、钱学森、钱三强、王大珩、彭桓武、任新民、陈芳允、黄纬禄、屠守锷、吴自良、钱骥、程开甲、杨嘉墀、王希季、姚桐斌、陈能宽、邓稼先、朱光亚、于敏、孙家栋、周光召。
1、王淦昌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
王淦昌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
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
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赵九章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赵九章对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倡导和开拓中国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
在气团分析、信风带热力学、大气长波斜压不稳定、大气准定常活动中心、有关带电粒子和外层空间磁场的物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奠基性的。
先后创立了不少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并开辟了许多新研究领域,如气球探空、臭氧观测、海浪观测、云雾物理观测、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对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郭永怀
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
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4、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5、钱三强
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浙江湖州人,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
钱三强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
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组织推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的科学研究及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6、王大珩
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
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王大珩先生对中国技术光学、激光、光学计量、光学玻璃和光学工程等研究较深,指导研制成功多种光学观察设备,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7、彭桓武
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彭桓武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
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8、任新民
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任新民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实验,任首区总指挥;
组织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组织氢氧发动机、“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工程师等。
曾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获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9、陈芳允
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
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10、黄纬禄
黄纬禄(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黄纬禄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成功的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
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11、屠守锷
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
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屠守锷同志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后投身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12、吴自良
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
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吴自良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研究钢中过渡族元素Mn、Cr、Mo、V、Ti和氮的s-i交互内耗峰,澄清了过去文献中许多争论和谬误,发现膜的增氧速度,端赖于垂直c-轴单晶的位错管道所提供的快速氧输运过程。
13、钱骥
钱骥(1917.12.27~1983.08.28)江苏金坛人。
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
钱骥作为我国空间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遥测、电源、环境模拟等卫星关键技术研究,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参与制订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
同时为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并力促返回式卫星资料为国民经济服务,经过他的辛勤努力,使中国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等型号研制工作加快了步伐。
14、程开甲
程开甲(1918.08.03~ 2018.11.17)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20世纪60年代,程开甲建立发展了中国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中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
以该理论为指导,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研究领域,建立完善不同方式核试验的技术路线、安全规范和技术措施;领导并推进了中国核试验技术体系的建立和科学发展,指导建立核试验测试诊断的基本框架,研究解决核试验的关键技术难题,满足了不断提高的核试验需求,支持了中国核武器设计改进和作战运用。
15、杨嘉墀
杨嘉墀(1919.07~2006.06.11)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
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
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
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
30多年来,多次参与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
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
16、王希季
王希季(1921~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
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
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王希季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
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
17、姚桐斌
姚桐斌(1922.09.03~1968.06.08)江苏省无锡人,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1962年,姚桐斌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
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
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
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18、陈能宽
陈能宽(1923~2016.05.2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生于湖南慈利县。
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陈能宽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研究工作。
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及该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我国技术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交叉学科的工程物理研究方面,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从事爆轰物理、炸药工艺与炸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19、邓稼先
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20、朱光亚
朱光亚(1924.12.25~ 2011.02.26)核物理学家,湖北武汉人。
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
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
朱光亚早期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1、于敏
于敏(1926.08.16~2019.01.16)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
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2、孙家栋
孙家栋(1929~ )辽宁复县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上世纪60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201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孙家栋是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中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23、周光召
周光召(1929.05.15~ )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
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周光召参与并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研究工作。
1976年以后,他组织领导了对相互作用统一、 CP破坏、非线性σ模型、有效拉氏量理论、超对称性破缺、量子场论的大范围拓扑性质及其与反常的联系等理论研究工作。
严格证明了CP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并简明地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弹一星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