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舆论:朔尔茨此次访华不同寻常
关于不同寻常,舆论的知识点,子健网将为你整理了下面这些知识。
德国总理朔尔茨将于4月14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朔尔茨自2021年12月就任德国总理以来第二次访华。这一次,朔尔茨在中国的停留时间长达72小时。
德国舆论:此访不同寻常
德国媒体称,朔尔茨此前还没有对哪个国家进行过这么长时间的访问。即使是去年8月对加拿大的就职访问,他走访了三个城市,但总共停留时间只有不到48小时。
德国联邦政府发言人赫伯施特莱特在近日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是国际问题的“重要参与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他还确认了联邦环境部长施特菲·莱姆克(Steffi Lemke)、联邦食品和农业部长厄兹代米尔(Cem Ozdemir)和联邦交通部长沃尔克·维辛(Volker Wissing)将随朔尔茨一同到访中国。
德国《商报》发布的一篇报道中指出,三位部长随行很不同寻常。因为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举办中德政府磋商的情况下才会有那么多位内阁成员陪同出访。
报道进一步分析指出,德国政府希望与中国深化在气候和环境领域以及交通政策方面的合作。在2023年夏季的中德政府磋商中,中德双方环境部长签署了环境和气候问题合作意向声明。与此同时,德方也展现出在自动驾驶领域寻求合作的意愿。
中德经济深度交融务实合作
德国是欧洲经济的发动机,而汽车工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也是德国最重要的出口产业。多年来,大众、宝马、奔驰等德系品牌一直深耕中国市场,而随着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德国电动汽车在华销量增长也十分可观——2023年同比增加近50%。
德国汽车专家托马斯·凯福日前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是重要的电动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所以德国车企一直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去年在中国的投资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与此同时,中国在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领域的领先也会推动德国车企加快电动化的进程。他期待朔尔茨访华能够进一步加强德中汽车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德国汽车专家 托马斯·凯福:中国市场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当地生产和销售汽车,可以有效推动技术创新。中国的电池技术、网联化和智能化技术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让在华德国车企受益匪浅。我相信朔尔茨此番访华将为两国汽车产业的务实合作注入新动力。
汉堡港仓储和物流公司首席执行官安格拉·提兹哈特指出,德国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而中国则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这构成了两国共同繁荣的基础。她告诉记者,从数十年前,中国借鉴德国在汽车、物流等领域的先进经验,到如今德国学习中国在数字化、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双方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成果丰硕的合作,理应继续巩固和深化。
汉堡港仓储和物流公司首席执行官 安格拉·提兹哈特:朔尔茨访华的时间点很特殊,正值世界动荡不安,面临重重危机。我觉得此时访华释放出强有力信号,那就是应对危机离不开对话和会晤。信任、共同的关切以及畅通的交流让国际贸易与合作成为可能。
汉堡港营销协会联合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阿克塞尔·马特恩同样认为,与中国的互利合作可以促进双方各自优势的发挥、实现共赢。他期待朔尔茨对中国的访问能够推动德中关系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汉堡港营销协会联合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阿克塞尔·马特恩:朔尔茨的出访传递出积极、正确的信号,因为欧洲,尤其是德国,与中国互为重要贸易伙伴。通过对中国进行访问来凸显这一点很有必要。无论是德国经济界,还是工业界都坚信必须开展国际贸易,推动全球化。
拆墙筑路正当其时
中德密切的经贸关系是中德关系的基石。朔尔茨此次访华,也是德国刚刚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后,其领导人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访问,意义不言而喻。
作为贸易和制造业大国,中德都受益于全球化进程,两国各自的发展和民生福祉也都依赖于一个和平稳定与开放合作的世界。正如中国驻德大使吴恳所言,中德产业链由“互补”到“互融”,这是市场规律和商业决策的结果,也是全球化下国际分工使然。
自2016年以来,中国连续八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德国也常年稳居中国在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德在对方国家投资兴业的企业均超过数千家。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也为欧洲和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不难看出,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已经深入到中德两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在全球产业链日益密切的情况下,摆脱依赖或者美其名曰“去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只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确定性——对于德国和中国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在中德两国建交50周年的时候,吴恳大使指出,从现实角度来说,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其他领域,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本就无法完全避免。尤其在国际关系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地缘政治竞争、安全威胁等问题时常存在,这些挑战需要通过合作和协商来解决,而不是简单地采取“去风险化”的做法。再者,竞争矛盾和制度差异从来都不是拒绝合作的理由。中德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建交之初就有,现在依然存在,未来也不会消失。这些差异甚至分歧在两国建交50多年来都没有阻碍中德关系发展,那么今后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继续坚持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助力,合作共赢仍会继续成为未来中德经济合作的主旋律。
拆墙、筑路,正当其时!路建起来了,走动自然就多起来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子健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