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删诗说谁提出来的
孔子删诗说提出来的是司马迁的。关于孔子删诗说谁提出来的以及孔子删诗说谁提出来的?,孔子删诗说谁提出来的话,孔子删诗的说法出自,孔子为什么删诗,孔子删诗说最早见于哪里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孔子删诗说谁提出来的
是司马迁的。
后来支持“删诗说”的著名人物有欧阳修、程灏、王应麟、马端临、顾炎武、赵坦、王崧等人;反对“删诗说”的阵营要大一些,有郑樵、朱熹、吕祖谦、叶适、朱彝尊、王士祯、赵翼、崔述、魏源方玉润等。
现代的主要反对者是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
当代的《诗经》学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
支持孔子“删诗”说法的理由不外乎是:出于对《史记》的信赖和尊重;出于基本情势判断即,500年间不可能只有300首诗歌;出于《论语》中孔子谈到的他对“诗”的处理。
回到上一个问题是,既然有着大规模的“采诗”行为,采集的诗歌一定是非常多的。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成就
作品
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
“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
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
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樵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
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 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 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
货殖思想
司马迁《货殖列传》的开篇,即引用老子的至治理想,而且全篇自始至终都被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自然主义思想所笼罩。
开篇所引《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接着是司马迁自己的话:“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这段引文省去了《老子道德经》原文中“小国寡人,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几句,并补入了“至治之极”四个字,由此可见司马迁对《老子》这段话的重视,而紧接着引文而来的就是司马迁自己的观点——“必用此为务”。
在这里,司马迁表面上是引用老子的话,实际上是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
他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的这种至治理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司马迁的至治理想堪与孔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的大同理想相并论,区别在于后者重秩序安排,而前者重自然演进。
王充在《论衡命禄》中引用“太史公曰”,进一步概括了司马迁的“天道自然观”思想。
太史公曰:富贵不违贫贱,贫贱不违富贵。
夫富贵不欲为贫贱,贫贱自至;贫贱不求为富贵,富贵自得也。
春夏囚死,秋冬王相,非能为之也;日朝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天道自然。
孔子删诗说是谁提出的 孔子删诗说是谁最早提出的
1、司马迁最早提出“孔子删诗”一说。
2、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
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教材认为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