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里的大学是什么书名
四书里的大学是什么书名?四书里的《大学》是一本大人之学的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的。关于四书里的大学是什么书名以及四书里的大学是什么书名,四书里面的大学,四书中的大学是什么内容,四书的大学是谁写的,四书是大学什么什么和什么等问题,子健常识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四书里的大学是什么书名
四书里的《大学》是一本大人之学的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四书五经中的《大学》讲的是什么内容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原文节选: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鉴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白话译文: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因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不讲信义。
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范作用。
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后的人,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
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侧的人交往;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侧的人交往。
这就是所说的模范作用。
《诗经》上说:快乐啊国君,你是百姓的父母。
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
《诗经》上说:高高的南山啊,重峦叠嶂。
光耀显赫的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
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出了差错就会被天下百姓杀掉。
《诗经》上说: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时,能够与上天的意旨相配合。
应以殷朝的覆亡为鉴,天命得来不易啊。
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
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
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
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
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
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
《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始终如一的。
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
《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
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
《秦誓》上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大臣,他虽没有什么才能,但心地诚实宽大,能够容纳他人。
别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诚心诚意喜欢,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能够留用这人,便能够保护我的子孙百姓。
这对百姓是多么有利啊。
如果别人有才能,就嫉妒厌恶;别人德才兼备,就阻拦他施展才干。
不能留用这样的人,他不能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种人也实在是危险啊。
只有仁德的人能把这种嫉妒贤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地区,使他们不能留在国家的中心地区。
这叫做只有仁德的人能够爱人,能够恨人。
看到贤人而不举荐,举荐了但不尽快使用,这是怠慢。
看到不好的人却不能摈弃,摈弃了却不能放逐到远方,这是过错。
喜欢人所厌恶的,厌恶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了人性,灾害必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因此,君子所有的高尚德行,一定要忠诚老实才能够获得,骄纵放肆便会失去。
发财致富有这样一条原则: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富足了。
有德行的人会舍财修身,没有德行的人会舍身求财。
没有居上位的人喜爱仁慈而下位的人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完不成自己事业的;没有国库里的财富最终不归属于国君的。
孟献子说:拥有一车四马的人,不应计较一鸡一猪的财物;卿大夫家不饲养牛羊;拥有马车百辆的人家,不豢养收敛财富的家臣。
与其有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贼式的家臣。
这是说,国家不应把财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
掌管国家大事的人只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的主张。
假如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来为国家服务,那么灾害就会一起来到,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这就是说国家不要把财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当做利益。
此文出自春秋·曾在《礼记·大学》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
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作者简介: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