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四德是谁提出的
三从四德是谁提出的是三从四德是东汉著名才女班昭提出来的,要求妇女要用四德之仪和三从之道,做到在思想上尊崇男性,并且在行为上恪守妇人的本分的。
那么关于三从四德是谁提出的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谁提出的,三从四德是谁提出的,三从四德指的是,三从四德百度百科,三从四德内容是什么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三从四德是谁提出的
三从四德是谁提出的是三从四德是东汉著名才女班昭提出来的,要求妇女要用四德之仪和三从之道,做到在思想上尊崇男性,并且在行为上恪守妇人的本分。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来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三从和四德的合称。可根据内外有别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行为、道德、修养进行规范要求的。
三从四德是东汉著名才女班昭提出来的,要求妇女要用四德之仪和三从之道,做到在思想上尊崇男性,并且在行为上恪守妇人的本分。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来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三从和四德的合称。
可根据内外有别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行为、道德、修养进行规范要求。
三从指的是妇女出嫁从夫、未嫁从父、夫死从子;而四德指的是妇言、妇功、妇德、妇容。
班昭,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也是史学家班彪的女儿,班超、班固的妹妹,又号曹大家。
自汉和帝上位后,曾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作为老师,号大家。
是谁最先提出三从四德的?
三从四德是由班昭所提出来的。
班昭,东汉著名才女,堪称文学家、史学家。
是班固的妹妹,班固写《汉书》未竟而卒,就是由班昭来续写的。
其留下的作品比较少,著名的有《东征赋》和《女诫》。
三从四德的活法就是她开始合起来说的。
需要注意的是,她只是最开始将三从与四德合起来说而已,三从、四德的说法古已有之。
其中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也就是女人在没嫁人的时候要听从父亲的教导,嫁人之后要礼从夫君,如果丈夫死了,那就要安守本分,好好教养、辅助儿子。
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也就是女人要守妇道,言辞得体不轻浮,仪态端庄不随便。
女主内,要相夫教子、勤俭持家。
从大出看,这三从四德貌似也没什么不好,都挺正的。
但是它的下面还有众多的条条框框啊,有着各种合理不合理的约束,有的就是迫害。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理学的兴起,对女性的三从四德就更加严格了。
比如朱熹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已经把女性框的死死的了。
扩展资料:
渊源: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
(《仪礼·丧服·子夏传》)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周礼·天官·九嫔》)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