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小常识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是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的。

  那么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以及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视频,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作文,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手抄报,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写作文,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100字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是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端午节的风俗故事:据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之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却再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之上荡舟,此后便发展成了龙舟竞赛的。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㕛:飞龙在天。

  端是初、开端的意思,初五可以被称为端午,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而五与午想通,五又为阳数,所以端午又叫做端五、重五、端阳等,从史籍上来看,端五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骛角黍。

  端午节的风俗故事:据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之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是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之上荡舟,此后便发展成了龙舟竞赛。

  而百姓们又害怕他的身体被江河里的鱼吃掉,于是就拿来米团投入到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是什么?

  端午节的由来:

  1、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的风俗故事: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节名涵义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

  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