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小常识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习俗是重阳节一般民间习俗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的。

  那么关于重阳节习俗以及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重阳节传统节日风俗图片,重阳节来历和节日风俗英文,重阳节及风俗,关于重阳节的习俗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习俗是重阳节一般民间习俗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除了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例如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的。

  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有什么习俗?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直至唐朝,已经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由于在《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因此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为重阳。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习俗: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

扩展资料

  重阳登高,自古以来就有了。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年间,当时登高是为了免受灾殃,久而久之,如今的登高变成了一个美好、风雅的习俗。

  秋日大气凉爽,空气清新,登高远眺,何不快哉。

  重阳节恰逢金秋时节,菊花盛开,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

  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少妇女、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儿女的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重阳节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