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小常识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谁提出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谁提出的?是朱升的。关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谁提出的以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什么意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谁说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现实意义,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谁说的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意思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谁提出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谁提出的

  是朱升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由学士朱升提出的。

  朱升这三个计策从战略上提出了创基立国的策略,朱元璋所以在龙凤十年之前,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就是采纳了朱升的建议。

  在朱元璋攻打徽州、婺州、处州和鄱阳湖大战及和陈友谅、张士诚多次的交战中,朱升在军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谋略,为消灭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王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筑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当然这和后来明代修长城关系不大。

  在朱元璋这里,“高筑墙就是指加强防御、巩固实地。

  造就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态势。

  黄巢、李自成虽然一度铁甲如流、旌旗蔽日,由于没有稳固的后方,一旦失利退无所归,最终战败身死。

  朱元璋因采纳了儒生们的意见,就避免这个结果。

  元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加之连年战争,土地荒芜,户口锐减,极需休养生合。

  因此,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就成了当务之急。

  这“广积粮,指的就是发展民生。

  在战争年代,朱元璋的儒臣们不断向他灌输德政思想,称道立国之本在于重民,取得民心,得以支持。

朱升简介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

  元末(1367年)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

  弃官避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

  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岁的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告老还乡,辞官隐居。

  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绩,意欲重封,但朱升执意退隐。

  朱升退隐时并未回老家休宁,也没有去原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而是携带着夫人涉江沂淮地方,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并在南龙港建了房屋。

助明开国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一路攻城掠地,重兵包围徽州府城,为免百姓受害,朱升冒万箭之簇,独立城下,说服守城元帅福童开城归降。

  龙凤四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攻婺源,却"久拒不下",听三军总管、大将邓愈说,这里有个隐士朱升,是个有学问、有影响的人,相当于诸葛亮。

  朱元璋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访问大计,朱升一开始呈交三个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从战略上提出创基立国的策略,朱元璋所以在龙凤十年之前,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就是采纳了朱升的建议。

  在朱元璋攻打徽州、婺州、处州和鄱阳湖大战及和陈友谅、张士诚多次的交战中,朱升在军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谋略,为消灭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王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是谁说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由学士朱升提出的。

  朱升这三个计策从战略上提出了创基立国的策略,朱元璋所以在龙凤十年之前,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就是采纳了朱升的建议。

  在朱元璋攻打徽州、婺州、处州和鄱阳湖大战及和陈友谅、张士诚多次的交战中,朱升在军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谋略,为消灭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王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高筑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当然这和后来明代修长城关系不大。

  在朱元璋这里,“高筑墙就是指加强防御、巩固实地。

  造就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态势。

  黄巢、李自成虽然一度铁甲如流、旌旗蔽日,由于没有稳固的后方,一旦失利退无所归,最终战败身死。

  朱元璋因采纳了儒生们的意见,就避免这个结果。

  元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加之连年战争,土地荒芜,户口锐减,极需休养生合。

  因此,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就成了当务之急。

  这“广积粮,指的就是发展民生。

  在战争年代,朱元璋的儒臣们不断向他灌输德政思想,称道立国之本在于重民,取得民心,得以支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