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小常识

汉字的改革

  汉字的改革?据新华社专电19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对近日在网上热议的调整44个汉字写法做出了最新解读的。关于汉字的改革以及汉字的改革,中国汉字改革几次,中国简化字改革几次,汉字改革的相关内容,汉字简化改革的意义等问题,子健常识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汉字的改革

汉字的改革

  据新华社专电19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对近日在网上热议的调整44个汉字写法做出了最新解读。

  解读中称此次调整汉字写法的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其他主用字体(仿宋体、黑体、楷体)与非主用字体,以后再逐步进行调整。

  据介绍,此次字形调整共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

  在总原则的指导下,此次调整中制定了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和竖钩、横折钩去钩5类笔形规则。

  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此次公布的44个汉字的调整包括琴字上左部最后一笔横变提,衾、氽等字下部件末笔捺变点,亲、杀等字下部件的竖钩变竖,唇、蜃等字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等。

  具体是: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

  魅的右部件和籴、氽、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

  巽(撰、馔同)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

  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

  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变横折。

  蓐、溽、缛、褥、耨、薅中的下或右部件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

  毂的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

  据了解,此次《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自本月12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开始,在网上产生热烈争议。

  在网上调查中,多数网民认为此举是瞎折腾,因为改动的这些字大部分已被长期使用,在有些字的修改选择上并不成熟;有的网民认为要改就要统一改,不要一些改一些不改;也有网民对此持观望态度,希望汉字的整形要慎行。

  《中国教育报》上刊登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说明中列出了字形微调后的44个字。

第一次汉字改革是那年

  是1913年2月。

  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

  会议开了三个多月。

  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

  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

  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

  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

  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

  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扩展资料:

  背景: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

  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