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小常识

文章四友分别是谁

  文章四友分别是谁是文章四友指初唐诗人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的。

  那么关于文章四友分别是谁以及初唐文章四友分别是谁,文章四友分别是谁拼音,文章四友分别是谁代表作,文章四友分别是谁写的,文章四友分别是谁的作品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文章四友分别是谁

文章四友分别是谁

  文章四友分别是谁是文章四友指初唐诗人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比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的。

  文章四友指初唐诗人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比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扩展资料:

  1、李峤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

  李峤有咏物诗百二十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咏物诗的诗人,所咏为自然景物、动物、植物、乐器、建筑、用具等。

  刻画虽然工细,然犹如纸花,了无生气。

  其七言古诗《汾阴行》为后人称道。

  2、崔融

  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

  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

  崔融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上者。

  凡朝廷大手笔,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

  其《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尤见工力。

  作《则天哀册文》时,苦思过甚,遂发病而卒。

  中宗以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文。

  3、苏味道

  苏味道,赵州栾城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初唐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

  苏味道自小聪颖,以文才出名,20岁举进士,官路虽不通畅,但在武则天时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跻身相位。

  他在任时为避免得罪各方,而处事模棱两可,故又有苏模棱之称。

  后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

  其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对唐代律诗有推动作用,代表作为《正月十五夜》《咏虹》等。

  4、杜审言

  杜审言,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官修文馆直学士。

  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

  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

文章四友分别是谁

   导语:文章四友分别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文章四友”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文章四友的成员:

   杜审言

   (约654-约708年),字必简,原籍襄阳,是杜甫的祖父,为人恃才傲物。

  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诗律,五言亦未超然。

  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杜审言现存的28首五言律,除一首失黏外,其余的完全符合近体诗的黏式律。

  他在五律方面的成就已超过了杨炯,使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杜审言最有名的五律,是他早年在江阴任职时写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

   李 峤

   (644~713) ,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少有才名。

  和苏味道又以“苏李”并称。

  诗歌创作,因重技巧而乏情思,藻丽有余而雄浑不足,总的说来不如杜审言。

  这与他一生仕宦显达而较少挫折不无关系。

  李峤有咏物诗百二十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咏物诗的诗人,所咏为自然景物、动物、植物、乐器、建筑、用具等。

  刻画虽然工细,然犹如纸花,了无生气。

  其七言古诗《汾阴行》为后人称道。

   苏味道

   (648—705),初唐政治家、文学家,唐代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

  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

  多咏物诗。

  他的名篇《正月十五日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镂金错采,韵致流溢,历来为人传诵。

   崔 融

   (653~706)字安成。

  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

  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

  崔融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上者。

  凡朝廷大手笔,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

  其《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尤见工力。

  作《则天哀册文》时,苦思过甚,遂发病而卒。

  中宗以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文”。

文章四友的历史影响: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他们的生年晚于李峤和杜审言,因文才受到赏识而选入朝中做官,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

  置身宫禁而优游卒岁的馆阁生活,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和咏物、赠别,点缀升平,标榜风雅,难免以辞藻文饰内容贫乏之弊。

  同时,也使他们有较为充裕的时间琢磨诗艺,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

  具体作法是,除了一联之中轻重愁异之外,还要求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并把这种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从而使一首诗的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说:“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

  而又沈、宋之疏,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这是最早有关 “律诗”定名的记载,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实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如在五言近体的范围内,即可由五言律,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的体式。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

  所以,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李、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各种律诗体式的定型,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尽管沈、宋等人在任职馆阁期间所写的应制五律和七律鲜有可观者,但磨练出了一套律诗的声律技巧,一旦他们因政治变故而遭谪贬,有了不吐不快的真情实感之后,就容易写出情韵俱佳的优秀作品。

  杜审言写得最好的五律,是在中宗复位时,他因曾依附武后男宠二张(张昌宗、张易之)而被流放峰州后创作的。

  与此同时,宋之问和沈佺期也因相同的缘由而被流放岭南,他们同样也写出了较好的作品。

  如宋之问的五律《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未到贬所而先想归期,一种含泪吞声的感怆情思表现得真切细腻,见不到任何着意文饰的痕迹,而诗律和对仗却十分的工整。

  他的《渡汉江》亦复如此: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是一首写得十分精彩的五绝,具有声情并茂、意在言外的艺术感染力,与后来盛唐诗人的作品已相去不远了。

   在当时,七言律写得较好的是沈佺期。

  他的成名作是写思妇的七律《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辞采华丽,声韵流转,粘连对仗的技巧很高,但有拼凑痕迹,其艺术感染力远不如他于流贬途中写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疣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与他流放岭南所作的五言律相同,此诗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无意修饰,却写得有情有景,声律调谐流畅而蕴含深厚,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总之,经过杜、李、宋、沈等人的不懈努力,从武后至中宗景龙年间,唐代近体诗的各种声律体式已定型,并出现了一批较为成功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