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
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是壮族三月三的民俗有对歌谈情、绣球传情、包五色糯米饭、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碰彩蛋的。
那么关于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以及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有哪些,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图片,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感想,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经历作文,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作文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
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是壮族三月三的民俗有对歌谈情、绣球传情、包五色糯米饭、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碰彩蛋。壮族的三月三是以唱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祭祖的节日,因此又叫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三月三是壮族祭祖的日子。这一天壮族人家都要带着准备好的祭品,如肉食、糕点、香烛和纸幡到祖先坟上祭祖。摆好供品,行祭拜之礼的。
壮族三月三的习俗有对歌谈情、绣球传情、包五色糯米饭、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碰彩蛋。
壮族的三月三是以唱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祭祖的节日,因此又叫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
三月三是壮族祭祖的日子。
这一天壮族人家都要带着准备好的祭品,如肉食、糕点、香烛和纸幡到祖先坟上祭祖。
摆好供品,行祭拜之礼。
扩展资料
三月三本来是壮族祭祖的日子。
这一天壮族人家都要带着准备好的祭品,如肉食、糕点、香烛和纸幡到祖先坟上祭祖。
摆好供品,行祭拜之礼。
按照壮族的传统风俗,为祖先准备的供品都要在现场吃掉,不能带回家。
这样,壮家人吃完祭祖的供品后,便开展歌圩的对歌活动。
壮家人将歌圩场所称做歌圩,意思是在野外唱歌。
这种活动在春秋两季要举行很多次,而三月三这一次最为隆重。
后来,歌圩节演变为青年男女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的活动。
每到这一天,壮家男女在山坡、草坪、晒场,互唱山歌对答,对歌的内容很广泛,参加对歌的人老中青都有但最为活跃的是青年男女的情歌对唱。
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心声,以歌传情,随编随唱,机动灵活。
一些出类拔萃的对歌者,在歌圩中找到意中人,从而使得一年一度的歌圩节成为赛歌、选偶的喜庆活动。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 01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对歌谈情、碰彩蛋、抛绣球、打扁担、抢花炮。
壮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其特有的习俗和文化,这些文化特色主要在各个节日中体现出来。
三月三是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壮族三月三风俗有如下:
1、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
妨若有意就答应。
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
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
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歌节盛况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女盛会作歌。
”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
好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
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2、碰彩蛋
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圩,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第一个故事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悼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
第二个故事是讲在壮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
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3、抛绣球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的年龄,就预定于某一天,这一天一般是正十五或八月十五。
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
当然,姑娘一般会看准意中人,把绣球抛到他身上,以便他捡到。
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轿,轿顶上要结一个绣球 ,意图吉庆瑞祥。
壮族抛绣球的习俗,宋、元时代就已有之,最早记载于二千年前绘制的花山壁画上,但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制的古兵器“飞砣”,并瓶多在狩猎中应用。
后来,人们将飞砣改制成绣花布囊,互相抛接娱乐。
到了宋代,逐渐演变成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其盛况如日中天甚为时行,据宋代诗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土俗岁极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艳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
脚兵器“飞砣”命名的五龟彩囊,便是后来的绣球了,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的记述更为明显:“男女目成,则女爱砣而男婚已定”。
现“抛绣球”仍在广西百色、柳州、南宁、河池等地区广泛流传。
其中尤以靖西等南壮县份为最著名。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春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壮族打扁担,又称壮族担舞,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仙、 栏、南丹等县。
在壮族地区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村寨,每逢春节,晒谷场上,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扁担的敲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非常热闹。
尤其是晚上,到处灯火,山寨沸腾,扁担声合着轻快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村姑的欢笑声、伯娘的赞扬声,汇成欢乐幸福的声浪,震撼山谷,激荡人心。
这就是深受壮族人民喜爱,闻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打扁担盛况。
5、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询、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富禄“三月三”花炮节历史久远,始于清朝乾隆而盛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抢花炮”始于闽粤商人到此经商,由于信奉“妈祖”,兴建庙宇祭祀。
在“妈祖”生日农历“三月廿三”举行大型庙会祭祀活动时举行的。
“抢花炮"运动,每年庙会燃放三枝花炮。
第一炮:命名为“发财炮”,示抢得第一炮,得炮者当年财运来到,生意一定兴隆红火。
第二炮:命名为“添丁炮”,鄣抢得第二炮,得炮者爱人当年定能怀上男孩。
为你添丁,延续香火。
第三炮:命名为“如意炮”,意抢得第三炮,得炮者当年生意生产、生活各方面顺顺当当、天随人愿、万事如意。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