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小常识

湘潭特产

  湘潭特产是湘潭的特产主要有湘莲、湘乡烘糕、乡里腊肉、湘潭酱油、槟榔等的。

  那么关于湘潭特产以及湘潭特产有哪些土特产,湘潭特产有哪些可带走吃的,湘潭特产小吃,湘潭特产灯芯糕,湘潭特产有哪些可带走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湘潭特产

湘潭特产

  湘潭特产是湘潭的特产主要有湘莲、湘乡烘糕、乡里腊肉、湘潭酱油、槟榔等。湘莲:湘潭有尚好的湘莲,被称之为中国湘莲之乡,灯芯糕:湘潭的灯芯糕是他们的传统美食,龙牌酱油:湘潭的龙牌酱油驰名中外,乡下腊菜:乡下腊菜也是湘潭的特产,主要是鲜肉条的腌制,槟榔:湘潭的槟榔已逐步发展到国内各个城市的。

  湘潭的特产主要有湘莲、湘乡烘糕、乡里腊肉、湘潭酱油、槟榔等。

  湘莲:湘潭有尚好的湘莲,被称之为中国湘莲之乡,寸头莲更是其中的珍品;

  灯芯糕:湘潭的灯芯糕是他们的传统美食,外形神似灯芯,细腻白嫩,它质地比较柔软,可以弯曲成圈,用火点燃还会散发玉桂的清香;

  龙牌酱油:湘潭的龙牌酱油驰名中外,主要是以优质的黄豆和面粉制作而成的,由于清朝乾隆年间,各大酱作坊的竞争,使得制酱工艺更加娴熟,口感也更加美味;

  乡下腊菜:乡下腊菜也是湘潭的特产,主要是鲜肉条的腌制,又因为农历腊月腌制口感最好,也被称为冬腊肉。

  槟榔:湘潭的槟榔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并且占据市场主体,逐步发展到国内各个城市。

湖南湘潭有什么特产?

  1.

  湘莲:湘潭有中国湘莲之乡的美称,是历代皇室贡品,寸三莲驰名中外是莲中珍品。

  湘潭湘莲产量占全国的63.4%,且质量均为上乘,年成交额1.2亿元左右。

  全县目前有4000多人从事着莲子的种植、加工、贩运。

  莲子的系列产品及深加工也在不断的发展。

  1992年中国国立商检局对湘莲测定认为,净莲肉含十八种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性平、味甘,具有降血压、健脾胃、安神固精、润肺、清心之效,莲芯性味苦寒,有强心镇静、清热平火、除烦利尿之功能。

  湘莲被誉为中国南方人参.

  2.

  灯芯糕:灯芯糕是湘潭的传统副食特产。

  它不仅形似灯芯,洁白柔润,味道甜辣,清凉芳香,弯转成圈而不断,而且可以用火点燃,散发纯净的玉桂香味。

  而且打开一盒从第一根开始接连不断到最后一根,不多不少整整24个小时。

     湘潭制作灯芯糕,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当时湘潭县忠臣乡,住着个叫易奎的穷书生,母子两人相依为命,艰苦度日。

  易奎聪明好学,17岁就中了秀才。

  他本来第二年可以去考举人的,为了照顾生病的老母,接连三次放弃了这种机会。

  到了28岁那年,母亲说什么也要上他去应考。

  考试完毕,他匆忙回家一看,吓得目瞪口呆。

  原来老母已人事不知,口里衔着一根灯芯。

  易奎心里十分难过,后悔自己不该离开母亲。

  他急得团团转,东找西找终于找到一点糯米。

  他赶紧把糯米磨碎,放点糖,蒸成糕,切成灯芯模样,一根根喂给母亲吃,说也奇怪,喂着喂着,母亲睁开了眼,很快还能说话了。

  易奎十分高兴,逢人遍告。

  不久,来了喜报,他考取了举人。

  这时,他母亲也完全恢复了健康,真不双喜临门。

  从此,忠臣乡一带,家家户户都学着做这种糕,名字就叫灯芯糕。

  后为,灯芯糕传到县城,经过糕点作坊科学配料,反复试验,精心制作,便成了湘潭的名贵食品。

   灯芯糕采用上等糯米米粉、白糖、猪油、肉桂、红丝作原料 ,140多年前,在清代咸丰年间全国名特产品博览会上,湘潭灯芯糕被评为一等特产;1915年巴拿马国际商品赛会上,受到各国代表的称赞;1988年5月,又被评为湖南省名糕点。

  此后,灯芯糕的质量不断提高,改用提炼过的纯桂子油取代原配方中的肉桂粉,使产品的桂味更加纯正浓郁,荣获湖南省优秀产品的称号.

  3.

  槟榔:槟榔可作药用,性温,味苦,主治虫积、食滞、脘腹胀育、水肿脚气等症。

  它又是一种果品,特别是在湘潭人的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湘潭人在相互客串中,待客可以不用烟,不用茶,只要敬上一口槟榔,就足以表示主人的诚意了。

  孩子还在襁褓之中,有的父母便会把一丝丝的槟榔让小孩吸吮,真可称得上是奶操。

  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贩中,以卖槟榔的生意最好。

  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槟榔摊子,竟有数万个之多。

     湘潭人吃槟榔很是讲究。

  刚摘下的鲜果呈青色。

  形似鸭蛋而略短,先用水煮两小时左右,使之变成棕红色,再用烟薰七天七夜,就成了干果。

  这道工序一般在产地完成。

  买回干果后,用清水洗净,用开水烫过,喷上少量糖精水,存放二十四小时左右,才可食用。

  食前用刀把槟榔剖成两至四瓣,点上用石灰加饴糖熬成的卤水,有的人还爱点上一滴桂子油,放入口中反复咀嚼,又甜又涩,芳香满口,越嚼越有味,余味悠长。

  一口好槟榔能嚼得人面颊潮红,浑身燥热,甚至遍体生津。

  嚼槟榔的乐趣如此,难怪湘潭人对它如此厚爱了.

  4.

  湘潭酱油:到了湘潭,不买‘龙牌酱油’,等于没去。

  此话并非无稽之谈。

  湘潭素来有酱油王国之称。

   早在1915年,湘潭的龙牌酱油就与贵州茅台酒同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湘潭龙牌酱油除有取消泽鲜艳,酱香浓郁、滋 味鲜美、咸甜可口和久贮不变、无浑浊沉淀及霉花浮膜等独特优点外,还含有260多种香气成分及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乃上等营养佳品。

  龙牌酱油滴滴香浓 源远流长,上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的湘潭人,没有谁不是吃龙牌酱油泡饭长大的。

  湘潭有句妇孺皆知的俚语??龙牌酱油灯芯糕,砣砣妹子尽你挑。

  这些足以证实龙牌酱油在湘潭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必备。

  早在100多年前,清代大学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就在品味龙牌酱油做的佳肴后,留下了三餐人永寿,一滴味无穷的名句

    湘潭制酱历史悠久,《湘潭县志》记载,早在清乾初年,湘潭就有了制酱作坊。

  湘潭市酱作业首创自清乾隆初年本县商人龚裴然,当时龚庆祥斋酒酱作坊生产的酱油汁农郁、色乌红、香温馨,被称为色香味三绝。

    湘潭的龙牌酱油选用上等黄豆、面粉为原料,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酿造,具有色美味鲜、香味浓郁、咸中带甜、久贮无浑浊、无沉淀、无霉花等特点。

  而首创原汁酱油的吴元泰、吴恒泰酱园是两家百年老店。

    

   1956年公私合营后,两吴和大丰三大酱园合而为湘潭市制酱厂,产品商标就为龙牌,龙便正式成为了湘潭酱油的象征。

  1965年12月,龙牌酱油被 评为中南五省优质出口的酱油;1978年6月,在全国出口酱油评议会上获第一名;1981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国家银质奖。

  然而,这并非湘潭制酱同仁的终极目标,他们早已把目光投向了金牌。

  1985年第一个响应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和平统一的九条建议,毅然从台湾归来的马璧教授,听说家乡的酱油两 度夺银,即兴作诗道:台北邻商曝酱香,每闻此味忆家乡,回归喜见银牌奖,预料金牌更闪光。

  果然,功夫到家福自来,1988年12月27日,湘潭的龙牌酱油,终于获得首届食品博鉴会金奖。

  获金奖后,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主席张国基题词致贺:天厨臻味觉,鼎镬赖调和。

    湘潭龙牌酱油之所以能香满天下,是因为选料、制作乃至储具都十分讲究。

  主料采用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澧河黑口豆、荆河黄口豆和湘江上游所产的鹅公豆。

  辅料食盐专用福建结晶子盐;胚 缸则用体薄传热快、久储不变质的苏缸。

  生产中,浸籽、蒸煮、拦料、发酵、踩缸、晒坯、取油七道一序,环环相扣,严格操作,一丝不苟。

  生产酱油外,还有原酱伏酱、紫油萝卜、紫油姜,历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特别是紫油姜久负盛名,它采用在白露前出土形似人指掌、杆断无筋、枝长瘦、荷口短的优质嫩姜,经精细加工,最后以龙牌酱油浸泡,其味道鲜美,咸辣可口,清香细嫩,是增进食欲的佳品.

  5.

  湘黄鸡: 湘黄鸡,是产于湖南的黄鸡,又称三黄鸡。

  湘黄鸡躯体大小适中,成鸡一般重1600克,结构匀称,头小,单冠,脚矮,颈短。

  公鸡前胸宽阔,毛色金黄带红,躯体秀丽而英武,啼声响亮而清脆;母鸡躯体较短,背宽,后躯浑圆,腹部柔软而富弹性,产蛋性能好。

  湘黄鸡的药用价值较高,能补虚损,健脾胃,强筋骨,调经血,止白带,是妇科要药,久病体虚者和产妇炖食湘黄鸡,尤有滋补、强身健体、促进恢复的功效.

  6.

  火焙鱼:湘潭、湘乡、韶山等地农村,四时都有火焙鱼。

  此鱼煎炒蒸食均可,加上辣椒、大蒜、紫苏、藿香等佐料,味道极佳 ,是下饭的上 等菜。

  火焙鱼的制作是:将小鱼去掉内脏,用锅子在火上焙干,冷却后,以谷壳、花生壳、桔子皮、木屑等薰烘。

  这种鱼不仅好吃,也便于携带和收藏。

  更因火焙鱼是毛主席生前最爱吃的食品之一而名扬四海,现在成了一些宾馆、酒店的桌上的佳肴。

  并冠以毛家火焙鱼的美称.

  7.

  乡里腊味: 湘潭,湘乡,韶山乡下都有薰制腊菜的习惯.制法一般是冬至后取鲜肉切成条块,用盐腌渍两三天,晾干,以糠壳,瘪谷,木屑,花生壳等烟火薰烤,成腊黄色即成.因以农 历十二月(腊月)薰制的最好,故称冬腊肉,味香可口,且不像鲜肉油腻,许多人都喜欢吃,深受消费者欢迎.

  8.龙口荸荠: 荠,又名马蹄、乌芋、地栗,俗称慈菇,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荸荠各处都有,但湘潭县龙口产的最著名。

  那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农户几乎家家种植,年产量在20万公斤以上。

  龙口荸荠颗粒硕大、皮薄、汁多,肉细味甜,外形扁圆、平滑,呈深栗色或枣红色。

  它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磷、钙,铁质及硫胺素、尼克酸,抗坏血酸、胡萝I、素等。

  它生吃,嚼来满口甜汁;去皮加糖熟食,是筵席上有名的甜菜。

  荸荠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地上部分性平味苦,能除湿热、利尿;球茎性寒味甘,有解热、健胃、明目、消渴、治黄疸、解除便秘、抑制绿浓杆菌的作用。

  中医临床常用于早期高血压,慢性肾炎、红眼肿痛等疾病。

  用荸荠与石膏煎水服,可预防流行性脑膜炎;用它与海蜇头和水煎服,可治阴虚、痰热、高血压等病。

  民间还有将荸荠捣烂成汁后调活蚯蚓,待其化水后敷治烧伤或烫伤,有一定疗效.9.湘乡烘糕: 湘乡烘糕自清雍正元年(1723),由县城天元斋斋馆研制成功以来,历200余年而不衰。

  1.

  湘莲:湘潭有中国湘莲之乡的美称,是历代皇室贡品,寸三莲驰名中外是莲中珍品。

  湘潭湘莲产量占全国的63.4%,且质量均为上乘,年成交额1.2亿元左右。

  全县目前有4000多人从事着莲子的种植、加工、贩运。

  莲子的系列产品及深加工也在不断的发展。

  1992年中国国立商检局对湘莲测定认为,净莲肉含十八种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性平、味甘,具有降血压、健脾胃、安神固精、润肺、清心之效,莲芯性味苦寒,有强心镇静、清热平火、除烦利尿之功能。

  湘莲被誉为中国南方人参.

  2.

  灯芯糕:灯芯糕是湘潭的传统副食特产。

  它不仅形似灯芯,洁白柔润,味道甜辣,清凉芳香,弯转成圈而不断,而且可以用火点燃,散发纯净的玉桂香味。

  而且打开一盒从第一根开始接连不断到最后一根,不多不少整整24个小时。

     湘潭制作灯芯糕,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当时湘潭县忠臣乡,住着个叫易奎的穷书生,母子两人相依为命,艰苦度日。

  易奎聪明好学,17岁就中了秀才。

  他本来第二年可以去考举人的,为了照顾生病的老母,接连三次放弃了这种机会。

  到了28岁那年,母亲说什么也要上他去应考。

  考试完毕,他匆忙回家一看,吓得目瞪口呆。

  原来老母已人事不知,口里衔着一根灯芯。

  易奎心里十分难过,后悔自己不该离开母亲。

  他急得团团转,东找西找终于找到一点糯米。

  他赶紧把糯米磨碎,放点糖,蒸成糕,切成灯芯模样,一根根喂给母亲吃,说也奇怪,喂着喂着,母亲睁开了眼,很快还能说话了。

  易奎十分高兴,逢人遍告。

  不久,来了喜报,他考取了举人。

  这时,他母亲也完全恢复了健康,真不双喜临门。

  从此,忠臣乡一带,家家户户都学着做这种糕,名字就叫灯芯糕。

  后为,灯芯糕传到县城,经过糕点作坊科学配料,反复试验,精心制作,便成了湘潭的名贵食品。

   灯芯糕采用上等糯米米粉、白糖、猪油、肉桂、红丝作原料 ,140多年前,在清代咸丰年间全国名特产品博览会上,湘潭灯芯糕被评为一等特产;1915年巴拿马国际商品赛会上,受到各国代表的称赞;1988年5月,又被评为湖南省名糕点。

  此后,灯芯糕的质量不断提高,改用提炼过的纯桂子油取代原配方中的肉桂粉,使产品的桂味更加纯正浓郁,荣获湖南省优秀产品的称号.

  3.

  槟榔:槟榔可作药用,性温,味苦,主治虫积、食滞、脘腹胀育、水肿脚气等症。

  它又是一种果品,特别是在湘潭人的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湘潭人在相互客串中,待客可以不用烟,不用茶,只要敬上一口槟榔,就足以表示主人的诚意了。

  孩子还在襁褓之中,有的父母便会把一丝丝的槟榔让小孩吸吮,真可称得上是奶操。

  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贩中,以卖槟榔的生意最好。

  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槟榔摊子,竟有数万个之多。

     湘潭人吃槟榔很是讲究。

  刚摘下的鲜果呈青色。

  形似鸭蛋而略短,先用水煮两小时左右,使之变成棕红色,再用烟薰七天七夜,就成了干果。

  这道工序一般在产地完成。

  买回干果后,用清水洗净,用开水烫过,喷上少量糖精水,存放二十四小时左右,才可食用。

  食前用刀把槟榔剖成两至四瓣,点上用石灰加饴糖熬成的卤水,有的人还爱点上一滴桂子油,放入口中反复咀嚼,又甜又涩,芳香满口,越嚼越有味,余味悠长。

  一口好槟榔能嚼得人面颊潮红,浑身燥热,甚至遍体生津。

  嚼槟榔的乐趣如此,难怪湘潭人对它如此厚爱了.

  4.

  湘潭酱油:到了湘潭,不买‘龙牌酱油’,等于没去。

  此话并非无稽之谈。

  湘潭素来有酱油王国之称。

   早在1915年,湘潭的龙牌酱油就与贵州茅台酒同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湘潭龙牌酱油除有取消泽鲜艳,酱香浓郁、滋 味鲜美、咸甜可口和久贮不变、无浑浊沉淀及霉花浮膜等独特优点外,还含有260多种香气成分及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乃上等营养佳品。

  龙牌酱油滴滴香浓 源远流长,上世纪60年代前后出生的湘潭人,没有谁不是吃龙牌酱油泡饭长大的。

  湘潭有句妇孺皆知的俚语??龙牌酱油灯芯糕,砣砣妹子尽你挑。

  这些足以证实龙牌酱油在湘潭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必备。

  早在100多年前,清代大学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就在品味龙牌酱油做的佳肴后,留下了三餐人永寿,一滴味无穷的名句

    湘潭制酱历史悠久,《湘潭县志》记载,早在清乾初年,湘潭就有了制酱作坊。

  湘潭市酱作业首创自清乾隆初年本县商人龚裴然,当时龚庆祥斋酒酱作坊生产的酱油汁农郁、色乌红、香温馨,被称为色香味三绝。

    湘潭的龙牌酱油选用上等黄豆、面粉为原料,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酿造,具有色美味鲜、香味浓郁、咸中带甜、久贮无浑浊、无沉淀、无霉花等特点。

  而首创原汁酱油的吴元泰、吴恒泰酱园是两家百年老店。

    

   1956年公私合营后,两吴和大丰三大酱园合而为湘潭市制酱厂,产品商标就为龙牌,龙便正式成为了湘潭酱油的象征。

  1965年12月,龙牌酱油被 评为中南五省优质出口的酱油;1978年6月,在全国出口酱油评议会上获第一名;1981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国家银质奖。

  然而,这并非湘潭制酱同仁的终极目标,他们早已把目光投向了金牌。

  1985年第一个响应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和平统一的九条建议,毅然从台湾归来的马璧教授,听说家乡的酱油两 度夺银,即兴作诗道:台北邻商曝酱香,每闻此味忆家乡,回归喜见银牌奖,预料金牌更闪光。

  果然,功夫到家福自来,1988年12月27日,湘潭的龙牌酱油,终于获得首届食品博鉴会金奖。

  获金奖后,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主席张国基题词致贺:天厨臻味觉,鼎镬赖调和。

    湘潭龙牌酱油之所以能香满天下,是因为选料、制作乃至储具都十分讲究。

  主料采用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澧河黑口豆、荆河黄口豆和湘江上游所产的鹅公豆。

  辅料食盐专用福建结晶子盐;胚 缸则用体薄传热快、久储不变质的苏缸。

  生产中,浸籽、蒸煮、拦料、发酵、踩缸、晒坯、取油七道一序,环环相扣,严格操作,一丝不苟。

  生产酱油外,还有原酱伏酱、紫油萝卜、紫油姜,历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特别是紫油姜久负盛名,它采用在白露前出土形似人指掌、杆断无筋、枝长瘦、荷口短的优质嫩姜,经精细加工,最后以龙牌酱油浸泡,其味道鲜美,咸辣可口,清香细嫩,是增进食欲的佳品.

  5.

  湘黄鸡: 湘黄鸡,是产于湖南的黄鸡,又称三黄鸡。

  湘黄鸡躯体大小适中,成鸡一般重1600克,结构匀称,头小,单冠,脚矮,颈短。

  公鸡前胸宽阔,毛色金黄带红,躯体秀丽而英武,啼声响亮而清脆;母鸡躯体较短,背宽,后躯浑圆,腹部柔软而富弹性,产蛋性能好。

  湘黄鸡的药用价值较高,能补虚损,健脾胃,强筋骨,调经血,止白带,是妇科要药,久病体虚者和产妇炖食湘黄鸡,尤有滋补、强身健体、促进恢复的功效.

  6.

  火焙鱼:湘潭、湘乡、韶山等地农村,四时都有火焙鱼。

  此鱼煎炒蒸食均可,加上辣椒、大蒜、紫苏、藿香等佐料,味道极佳 ,是下饭的上 等菜。

  火焙鱼的制作是:将小鱼去掉内脏,用锅子在火上焙干,冷却后,以谷壳、花生壳、桔子皮、木屑等薰烘。

  这种鱼不仅好吃,也便于携带和收藏。

  更因火焙鱼是毛主席生前最爱吃的食品之一而名扬四海,现在成了一些宾馆、酒店的桌上的佳肴。

  并冠以毛家火焙鱼的美称.

  7.

  乡里腊味: 湘潭,湘乡,韶山乡下都有薰制腊菜的习惯.制法一般是冬至后取鲜肉切成条块,用盐腌渍两三天,晾干,以糠壳,瘪谷,木屑,花生壳等烟火薰烤,成腊黄色即成.因以农 历十二月(腊月)薰制的最好,故称冬腊肉,味香可口,且不像鲜肉油腻,许多人都喜欢吃,深受消费者欢迎.

  8.龙口荸荠: 荠,又名马蹄、乌芋、地栗,俗称慈菇,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荸荠各处都有,但湘潭县龙口产的最著名。

  那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农户几乎家家种植,年产量在20万公斤以上。

  龙口荸荠颗粒硕大、皮薄、汁多,肉细味甜,外形扁圆、平滑,呈深栗色或枣红色。

  它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磷、钙,铁质及硫胺素、尼克酸,抗坏血酸、胡萝I、素等。

  它生吃,嚼来满口甜汁;去皮加糖熟食,是筵席上有名的甜菜。

  荸荠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地上部分性平味苦,能除湿热、利尿;球茎性寒味甘,有解热、健胃、明目、消渴、治黄疸、解除便秘、抑制绿浓杆菌的作用。

  中医临床常用于早期高血压,慢性肾炎、红眼肿痛等疾病。

  用荸荠与石膏煎水服,可预防流行性脑膜炎;用它与海蜇头和水煎服,可治阴虚、痰热、高血压等病。

  民间还有将荸荠捣烂成汁后调活蚯蚓,待其化水后敷治烧伤或烫伤,有一定疗效.9.湘乡烘糕: 湘乡烘糕自清雍正元年(1723),由县城天元斋斋馆研制成功以来,历200余年而不衰。

   9 烘糕:曾以烘糕作士军粮,战后呈皇帝及朝廷大臣品尝,倍受赞誉,被钦定为贡品。

  1932年曾送芝加哥博览会展出。

  1937年湖南各界携烘糕赴沪慰劳十九军将士,对抗日将士鼓舞极大。

  烘糕以上等白米、白糖为原料,经浸米、磨粉、筛粉、拌糖、上匣、划片、烘焙等工序制成。

  象牙色、落口溶、火炙香、清纯爽口,营养丰富;因不含油盐,又系直接火烤而成,故卫生无菌,便于保存,既可作旅行干粮,又可作婴儿代乳食品,尤宜家庭备用,馈送亲友.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