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和翰林院区别
国子监和翰林院区别是国子监和翰林院区别:设立时间不同、功能不同的。
那么关于国子监和翰林院区别以及国子监和翰林院区别通俗易懂,国子监和翰林院的区别,国子监 翰林,国子监还是国子监,书院和国子监的区别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国子监和翰林院区别
国子监和翰林院区别是国子监和翰林院区别:设立时间不同、功能不同。国子监是中国隋代后的中央官学,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较高学府,而翰林院是从唐朝开始设立的,刚开始是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国子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监国功能,能弹劾国政和官员,而翰林院自唐玄宗后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还有一种是翰林供奉的。
国子监和翰林院区别:设立时间不同、功能不同。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后的中央官学,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较高学府,而翰林院是从唐朝开始设立的,刚开始是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国子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监国功能,能弹劾国政和官员,而翰林院自唐玄宗后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还有一种是翰林供奉。
在晋武帝司马炎开始设立国子学,一直到隋炀帝时期,改名为国子监。
唐宋时期,国子监是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太学、国子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为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不管政治地位的高低,在各朝各代中,翰林学士一直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齐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在古代,同样都是高等学府,国子监和翰林院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
1、通俗的说,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出来的都是准公务员。
翰林院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可参政议政,出来的都是部长副部长2、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3、翰林院是官署名。
唐代初置,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宋代犹以翰林院勾当官总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以至御厨茶酒亦有翰林之称。
至于*翰林学士供职之所,在唐为 学士院,至宋始称翰林学士院。
辽于南面官中置翰林院。
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
明代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
清代沿明制设翰林院,掌编修国史,纪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所属职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翰林。
4、随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
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
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 :国子一百四十人……。
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5、翰林,即文翰之林,武德时,高祖设立由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翰林院,除文学之士外,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选,以待诏于院,史称翰林初置,杂流并处。
玄宗时,遴选擅长文词之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翰林院因此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待诏。
此前,起草诏制本是丞相府属官中书舍人之专职,而玄宗以其草诏难以保密且难应急需,从而挑选擅长文学之亲信官员充待诏,以备草拟急诏,兼有撰写诗文、以颂太平之责。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另建翰林学士院,将文学之士从杂流中分出,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本身无品秩,以原品入值。
从此,职清地禁,杂流不入。
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皆曾供职于翰林学士院。
翰林学士初置时,并无员额,后依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
宪宗时,择其中资深者一人为承旨,以统领诸学士。
安史之乱后,战事频繁,翰林学士地位愈发重要,不但在草诏方面分割中书舍人之权,且在得参谋议论方面分割宰相之权。
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
随着时光推移,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分工日趋明确。
学士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内制;而中书舍人负责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称外制。
二者并称两制,而内制重于外制。
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
翰林学士充皇帝顾问,宰相多从翰林学士中遴选。
北宋前期,翰林学士亦无品秩。
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正三品,不任他职,专司内制,例加知制诰衔。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