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琵琶万年筝唯有唢呐送人生什么意思
千年琵琶万年筝唯有唢呐送人生什么意思是千年琵琶万年筝唯有唢呐送人生,说的是学习乐器的难易程度的。
那么关于千年琵琶万年筝唯有唢呐送人生什么意思以及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唢呐吹一生什么意思,千年琵琶 万年筝 一曲唢呐 定终生,万年琵琶千年古筝唢呐一响带走一生,千年筝一只唢呐吹一生,千年的琴,万年的筝,一曲唢呐定终生 这句话很有深意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千年琵琶万年筝唯有唢呐送人生什么意思
千年琵琶万年筝唯有唢呐送人生什么意思是千年琵琶万年筝唯有唢呐送人生,说的是学习乐器的难易程度。意思是说琵琶和筝,就连上手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还需要一定的天赋。而一支唢呐吹一生则是指一只唢呐,可以吹出红喜事和白悲事,从出生到死亡,唢呐能够伴随人的一生的。
千年琵琶万年筝唯有唢呐送人生什么意思,这是一首类似于打油诗的诗其中一个片段,说的是学习乐器的难易程度。
从那首诗中来看,最简单,最容易上手的就是笛子和萧,而笛子和萧想要练好,也要三五年时间。
笛子和萧之后,就是二胡,说二胡的那一句是,一把二胡拉断腰,也就是说,想要拉好二胡,是要花一生的时间去学习的。
这里也指一些弦类乐器,而这里提到的这两句意思是说,琵琶和筝,就连上手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还需要一定的天赋。
一支唢呐吹一生,其实说的不是吹唢呐容不容易,而是说,一只唢呐,就可以吹出红喜事和白悲事,从出生到死亡,唢呐能够伴随人的一生。
唢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尤其在古代,无论是哪家的红白事,总会请唢呐队上门,唢呐算是吹尽了中国人的悲欢离合,也是因此,才给了它那个吹一生的说法。
为什么说一把二胡拉断腰、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支唢呐吹一生呢?
一把二胡拉断腰
它长得有些普通,长长的脖子,两根弦子;蛇皮做的脸,永不离身的弓子,似乎在告诉人们,可不是那么好演奏的。
它可以是最喧闹的,能演奏出万马奔腾的声音;也可以是最哀伤的,能够再现妇人对着江水哭泣的场面。
它就是二胡,来自古代的一种拉弦乐器。
可能是因为经常出没于二胡比赛、小区广场,人们对二胡有着莫名的喜爱。
看到拿着二胡演奏的人,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调侃,一把二胡拉断腰。
为什么说一把二胡拉断腰?实在是因为二胡并不是一件好演奏的乐器。
岩山寺的经塔之中,人们发现了一把元代的胡琴,它的样子和现在的二胡看起了相像极了。
这一发现,与《元史》中对胡琴的描述不谋而合。
在《元史》的编著者眼中,胡琴有着龙一样的头,两根弦子,还有着用马尾做的琴弓。
麟堂秋宴,明代的画家尤子求,将自己见到的胡琴手画了出来,画面之上,胡琴手正是用拉奏的方式演奏胡琴。
那么,是不是二胡的祖先一定来自于元明时期?
事实上,二胡在我国的起源可能更早。
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的诗句告诉我们,自唐朝以来,人们就将西域传来的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称之为胡琴。
无论是唐人还是宋人,他们都将两根弦子的胡琴称为嵇琴。
孟浩然曾经在诗里讲述过自己看到嵇琴演奏者的经历,沈括也曾经在《梦溪笔谈》中讲述过关于嵇琴的故事。
熙宁年间,官家在宫里大宴群臣,教坊的乐手徐衍曾面对官家演奏嵇琴。
拉断了一根弦子之后,徐衍依然面色不改,继续用剩下的一根弦奏完了整首曲子。
不过,尽管史书上有关于二弦乐器以及胡琴的记录,二胡究竟从何时来到中国,却依然是一个让人争论不休的问题。
不过,有一点倒是无法争论的,那就是想要将二胡演奏得炉火纯青,必然要花上很大的气力。
如何持琴,如何握把,如何滑弦,如何挑弦,想要达到入门的要求,就要经过无数次的联系。
觉得已经能够用弓子熟练地奏好不同的音阶了,却发现二胡是要换把的。
把位换了,调子也变了,不同的音阶发出的声音又变得不一样了。
能够演奏出一只简单的曲子,不要高兴地太早,您也不过到了三级的水平。
如果想要用二胡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把曲子演奏得如泣如诉,把自己变得和大师一样,年轻的二胡手们要挑战的难度只会更大,不把腰累断是不能罢休的。
正因为二胡虽然看似简单,但从入门就已经非常难,所以才有了一把二胡拉断腰一说。
千年琵琶万年筝
浔阳江头,枫叶飘落,昔日妆成妒秋娘的乐女,满心伤感地弹着琵琶。
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在大船上,乐女和正在欣赏他弹琵琶的江州司马,都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千百代之后,乐女与那位名叫白乐天的江州司马,都已经化为朽骨。
唐琵琶却因为考古人的研究,再次从新疆的黄沙里,伸出了自己曼妙的脖子。
除了看起来有些残破,依旧不改当年的气质。
琵琶,本为胡人骑在马上演奏的乐器,推手为琵,引手为琶,故而得名琵琶。
古人琵琶一般身长五尺三寸,象征着天地人与五行。
它的四根弦子也是有讲究的,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琵琶不再被当作胡人专用的乐器,开始进入汉族豪奢人家的生活。
富豪石崇,吏部尚书虞仲文,史学家范晔,驸马褚渊,都将琵琶当作自己的爱好。
千年琵琶万年筝,这句话其实是人们对千日琵琶百日筝的化用。
在古代的一些琵琶手、筝手看来,学会琵琶、筝,要比学会二胡要容易很多。
唐太宗时期,曾有西国胡人乐师来我国献乐,手持琵琶,他演奏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曲子。
为了超过西国乐师,太宗提前让琵琶国手罗黑黑隔着帷帐听那西国乐师演奏。
就听了一遍,罗黑黑就将西国乐师的曲谱扒了下来。
帷帐中,罗黑黑拿着大琵琶自信地弹起了曲子,西国乐师见自己的曲子竟然被大唐乐师完全模仿了下来,露出了惊叹的深情。
只要掌握了另一个人的谱子,乐师就可以用琵琶再次演奏这个人的曲子,可见,对于比较熟练的乐手来说,想要弹奏琵琶曲,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练上个三四年就能学会,这才有了千日琵琶的说法。
与琵琶相似,古人认为,想要弹筝也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筝这种乐器,初生之时总共有五根弦子。
东汉之后,它的形状已经和瑟这种乐器长得差不多了。
随着进一步的改造,筝的弦子也被一点点地加了许多根。
雅乐的筝弦为十二根,其他乐种中,筝的弦子则通常为十三根。
尽管弦子特别多,涉及的声调、音阶变化也比较多,但是没怎么参加过筝乐培训班的古人,依然可以将筝演奏得特别好。
魏晋南北朝时期,谢仁祖不用谱子,就可以在桓温面前边弹筝边唱;晋代的桓伊,可以用筝和上乐奴的笛曲。
这两位都不是乐师,只是朝中官吏,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但都能够具有比较高的演奏水平。
即便弦子有十几根,练上个一百天,也能把筝演奏得非常动听,这便是万日筝的由来。
经过了时间的变换,千日琵琶万日筝,逐渐被人们传成了千年琵琶万年筝。
不过,千年琵琶万年筝这个句子本身是没什么毛病的,因为琵琶与筝在我国确实有着千年的老资历。
东汉之后,人们已经开始在书中记录琵琶的由来。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就曾经在名士阮咸的坟墓里发现过琵琶。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在隋唐五代时期的人们的墓葬中发现出土的琵琶。
从东汉时期便有记录,琵琶确实无愧千年琵琶之称。
至于筝,它的资历就更老了。
春秋时期,一个古代的贵族将自己的梓木筝当作陪葬品放在了自己的墓中,历经千百年,这把梓木筝在考古研究者的发掘下,重新出现在了人间。
秦筝何慷慨,曹子建的话并不虚假,秦时的大臣李斯曾经证明,筝确实在秦时颇为流行,筝声慷慨、秦歌快耳,当真是大秦之声。
自春秋到秦代便已经流行于国内,给筝一个万年筝的称号,似乎并不过分。
不过,除了说明琵琶和筝的历史以外,这句话还有赞赏两种乐器的美妙,有可以再继续延续,流传千万年的意境。
一支唢呐吹一生
舞台前,演奏家们在合奏着《九州同》;高粱地内,九儿倒在了大火之中,人们又听到了那首《抬龙王》;回忆着焦三爷的身影,天鸣再次吹响了那曲《百鸟朝凤》。
除了都是经典之外,这三首曲子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没有离开唢呐。
喇叭唢呐,曲小腔大,这句话我们经常在父辈人的口中听到。
事实上,这个句子的诞生时期非常久远,早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它是明朝的文人王磐在《咏喇叭》中记载的短句。
唢呐究竟是何时出现在我国的,人们对此看法不一。
根据武氏祠的汉画石像的内容,一些人认为唢呐应该出现于东汉时期。
不过,另一些研究者则对此表示否定,他们根据出土于唐宋时期的壁画,提出,唢呐诞生于唐宋时期。
由于缺乏文字证据,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得到大多数人认同,许多人还是认为直到明代前后,唢呐才开始流行。
根据戚继光将军的《练兵实纪》记载,唢呐在明代本是军用乐器,将领们招呼军卒们赶快收拾行李、集合起来吃饭,多是采用吹喇叭的方式。
《出警入跸图》作为物证论证了《练兵实纪》的记载,在该图中,明朝皇帝的仪卫们正在为皇帝的出行仪式奏乐,他们所使用的乐器中就有唢呐。
清朝时期,唢呐有时会被叫做苏尔奈,不过依然被运用于军中。
根据,清代的《军器则例》记载,清代的军队中同样配备唢呐,每隔十年,才允许唢呐手贴换自己已经有些残损的唢呐。
《练勇刍言》也记载了清代唢呐的军用现象,清朝军营中的一些侍勇们也会被要求随身携带唢呐。
一支唢呐,可吹尽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说媒的时候,人们需要唢呐,据《群音类选》所载,为了让气氛更喜庆一点,一户人家在给女儿说媒的时候,特意请了唢呐手。
结婚的时候,人们离不开唢呐,明刻本《蓝桥玉杵记》的插图中,一组六人乐队正在为村子里的新人演奏乐曲,六个人之中,唢呐手吹奏得最是起劲。
丧事也需要唢呐,砀山的百姓,只要遇到丧葬之事,必然会让唢呐班子上门吹上一段,表达心中对故去亲人的思念。
一支唢呐,可出现在大大小小多种场合,富贵可听,平凡亦可听。
明朝时期,皇帝为了彰显外交活动的严肃性,特意为郑和配备了唢呐手作为佣从。
清朝时期,皇帝的登基大典、迎驾仪式,皇太后的寿宴上,都少不了唢呐的存在。
来到民间,唢呐是老百姓们最为熟悉的一种乐器。
爆竹燃起,响声连天,唢呐清吹,又是新的一年。
有的时候,村子里会请来一队戏班子,班子里有吹唢呐的,好不热闹。
能够用在各种场合,能够吹起不同的情绪,一个人从出生的喜悦到婚姻大事,再到离世,可能都会有唢呐陪伴,唢呐虽小,却能唱尽悲欢离合,这可能也是一支唢呐吹一生的俗语缘由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