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小常识

惊蛰的由来与风俗

  惊蛰的由来与风俗是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的。

  那么关于惊蛰的由来与风俗以及惊蛰的由来与风俗和古诗,惊蛰的由来与风俗图片,惊蛰的由来与风俗视频,惊蛰的由来与风俗简写,惊蛰的由来与风俗教案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惊蛰的由来与风俗

惊蛰的由来与风俗

  惊蛰的由来与风俗是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被雷声惊醒,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实际上天气变暖才是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而习俗有吃梨,蒙鼓皮,打小人,祭白虎化解是非的。

  由来是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被雷声惊醒,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实际上天气变暖才是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而习俗有吃梨,蒙鼓皮,打小人,祭白虎化解是非。

历史渊源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

  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简介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

  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昆虫萌动,九九已尽,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

  物候:桃红李白,莺鸣燕来,布谷催耕。

  惊蛰万物萌动,细菌滋生,容易引发感冒发热和肝病发生。

  养生需注意防春温流感,饮食清淡养肝脾,多吃蔬菜清肠胃,早睡早起多锻炼。

惊蛰的来历和故事是什么?

  惊蛰的来历和故事是: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

  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

  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

  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万物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自此开始。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

  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惊蛰习俗:

  吃梨:惊蛰有吃梨的习俗,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

  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祭白虎化解是非:在广东一带民间有在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绘制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