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由来与风俗
惊蛰的由来与风俗是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的。
那么关于惊蛰的由来与风俗以及惊蛰的由来与风俗和古诗,惊蛰的由来与风俗图片,惊蛰的由来与风俗视频,惊蛰的由来与风俗简写,惊蛰的由来与风俗教案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惊蛰的由来与风俗
惊蛰的由来与风俗是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被雷声惊醒,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实际上天气变暖才是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而习俗有吃梨,蒙鼓皮,打小人,祭白虎化解是非的。
由来是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被雷声惊醒,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实际上天气变暖才是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而习俗有吃梨,蒙鼓皮,打小人,祭白虎化解是非。
历史渊源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
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简介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
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昆虫萌动,九九已尽,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
物候:桃红李白,莺鸣燕来,布谷催耕。
惊蛰万物萌动,细菌滋生,容易引发感冒发热和肝病发生。
养生需注意防春温流感,饮食清淡养肝脾,多吃蔬菜清肠胃,早睡早起多锻炼。
惊蛰的来历和故事是什么?
惊蛰的来历和故事是: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
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
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
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万物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自此开始。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
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惊蛰习俗:
吃梨:惊蛰有吃梨的习俗,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
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祭白虎化解是非:在广东一带民间有在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绘制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